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导言第12-25页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进展情况第12-15页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第12页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背景第12-14页
     ·国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分析第14-15页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分析第15-18页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第16-17页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进程第17-18页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阶段划分第18-22页
     ·1949-1978年的用材林和薪炭林建设阶段第18-19页
     ·1978-1983年的商品林建设阶段第19-20页
     ·1983-1998年的经济林建设阶段第20页
     ·1998-2002年的生态及经济林建设阶段第20-21页
     ·2002-2010年的退耕还林还草新阶段第21-22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22-25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分析第25-45页
   ·西部地区资源概况第25-29页
     ·农业自然资源概况第25-26页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分析第26-29页
   ·西部地区环境灾害分析第29-36页
     ·水土流失第29-32页
     ·地质灾害第32-33页
     ·干旱第33页
     ·沙漠化第33-34页
     ·沙尘风暴第34页
     ·洪涝危害第34-35页
     ·江河断流第35页
     ·物种减少第35-36页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6-39页
     ·激励政策的持续性差第36页
     ·兑现措施滞后第36-37页
     ·国家政策把握不够准确第37页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37-38页
     ·苗木问题严重第38页
     ·管护问题形势严峻第38-39页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第39-45页
     ·保护与利用资源环境第39-41页
     ·大力发展草业第41-42页
     ·合理调配水资源第42页
     ·提高农民收入第42-43页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第43-45页
第三章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益分析第45-52页
   ·经济效益第45-47页
     ·加快了脱贫致富第45页
     ·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第45-46页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第46-47页
   ·生态效益第47-49页
     ·带动了农田基本建设第47页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47-48页
     ·加速了国土综合整治第48-49页
   ·社会效益第49-52页
     ·培育了相关产业第49-50页
     ·轻了资源压力第50-51页
     ·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人民走向现代文明第51-52页
第四章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案例分析第52-58页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模式第52-55页
     ·“一步到位”模式第52-53页
     ·公司+农户模式第53页
     ·“主导产业”模式第53页
     ·“个体承包”模式第53-54页
     ·“城郊型”模式第54页
     ·综合发展模式第54-55页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机制第55-58页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第55页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的协调机制第55-56页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转的修复机制第56-58页
第五章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体系第58-65页
   ·政策保障体系第58-59页
     ·土地政策第58页
     ·税收政策第58-59页
     ·补贴政策第59页
   ·资金投入保障体系第59-60页
     ·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第59页
     ·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的投入第59-60页
     ·建立完整的财政投入机制第60页
     ·鼓励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投资第60页
     ·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第60页
     ·利用资源、市场、劳力等优势去吸引资金第60页
   ·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劳动力素质第60-61页
     ·因地制宜,让退耕户尽快致富第60页
     ·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培养第60-61页
     ·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第61页
     ·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第61页
   ·科技支撑体系第61-65页
     ·积极推广实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第61-62页
     ·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第62-63页
     ·解决能源不足,减少对林草的破坏第63页
     ·转移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第63页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第63-65页
第六部 结论与讨论第65-69页
   ·结论第65-66页
   ·讨论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云流变中的“家”--论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特征
下一篇:元杂剧批评史论——古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