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螺旋藻染色体外DNA的克隆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致谢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英文摘要第11-14页
略语表第14-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35页
 1 螺旋藻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7-28页
  1.1 螺旋藻染色体DNA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 螺旋藻染色体外DNA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 螺旋藻转化系统的研究第23-28页
 2 染色体外线性质粒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第28-35页
  2.1 线性质粒的类型及分布第28-30页
  2.2 线性质粒的结构特点及复制模式第30-33页
  2.3 线性质粒的功能及应用研究第33-35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报告第35-119页
 第一章 螺旋藻exDNA的高效提取与纯化技术方法的建立第36-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1页
   1.1 材料第37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37页
   1.3 螺旋藻exDNA的提取方法第37-39页
   1.4 RNase与DNase酶切处理第39页
   1.5 螺旋藻exDNA的纯化方法第39-4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1-55页
   2.1 螺旋藻exDNA提取方法的比较与优化第41-49页
   2.2 RNase A和DNase I对螺旋藻DNA的酶切作用第49-51页
   2.3 螺旋藻exDNA的富集与纯化第51-55页
  3 小结第55-56页
 第二章 螺旋藻exDNA的基本分子特征研究第56-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1.1 材料第56页
   1.2 试剂第56页
   1.3 螺旋藻exDNA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56页
   1.4 螺旋藻exDNA的碱、热及UV处理第56-57页
   1.5 螺旋藻exDNA的限制性酶切第57-58页
   1.6 螺旋藻exDNA的双向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2.1 螺旋藻exDNA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第58-60页
   2.2 螺旋藻exDNA的分子结构特点第60-66页
   2.3 螺旋藻exDNA的限制性酶切分析第66-67页
   2.4 螺旋藻exDNA的双向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第67-69页
  3 小结第69页
  4 讨论第69-71页
 第三章 螺旋藻exDNA的同源性分析第71-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6页
   1.1 材料第71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71-72页
   1.3 螺旋藻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优化第72-73页
   1.4 螺旋藻基因组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73-74页
   1.5 螺旋藻exDNA的Southern杂交实验第74-7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2.1 可用作酶切分析的螺旋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第76-78页
   2.2 螺旋藻基因组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第78-82页
   2.3 螺旋藻exDNA之间的同源性分析第82-84页
   2.4 螺旋藻ex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性分析第84-86页
  3 小结第86-87页
 第四章 螺旋藻exDNA的克隆及结构与功能分析第87-1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93页
   1.1 菌株、质粒与载体第87页
   1.2 试剂和仪器第87页
   1.3 exDNA的克隆方法第87-89页
   1.4 连接、转化、重组质粒的检测及序列测定第89-90页
   1.5 exDNA克隆片段的Southern杂交第90-91页
   1.6 exDNA克隆片段的Nouthern杂交第91-92页
   1.7 计算机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其分析方法第92-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114页
   2.1 exDNA克隆方法的建立第93-96页
   2.2 exDNA序列的测定及拼接第96页
   2.3 exDNA克隆片段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96-100页
   2.4 exDNA克隆片段的Nouthern杂交分析第100-101页
   2.5 exDNA片段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1-114页
    2.5.1 exDNA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及ORF预测第101-106页
    2.5.2 exDNA编码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功能预测第106-110页
    2.5.3 exDNA序列的一级结构特点及二级结构预测第110-114页
  3 小结第114-115页
  4 讨论第115-119页
   4.1 exDNA片段的序列结构与其基本分子特征的关系第115-116页
   4.2 螺旋藻exDNA克隆片段的比较与分析第116-117页
   4.3 螺旋藻exDNA的遗传及调控机制探讨第117-119页
第三部 分总结第119-124页
 1 主要结果第120-122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22-123页
 3 研究展望第123-12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类新蛋白NTKL-BP1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下一篇:人类基因SEC14L3、ACAD10和BBS4v2的克隆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