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负荷时变性的大区电网负荷建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重要意义 | 第11-14页 |
| ·负荷模型对暂态稳定的影响 | 第11-12页 |
| ·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的影响 | 第12页 |
| ·负荷模型对小信号功角稳定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小结 | 第13-14页 |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负荷建模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内负荷建模的发展与现状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负荷建模的基础研究 | 第21-52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模型结构的研究 | 第22-35页 |
| ·静态负荷模型 | 第22-23页 |
| ·输入输出式动态模型 | 第23-24页 |
| ·机理式动态负荷模型 | 第24-26页 |
| ·时变适应的负荷模型(TVA负荷模型) | 第26-29页 |
| ·常用的几种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29-34页 |
| ·几种模型的对比与评价 | 第34-35页 |
| ·辨识算法的研究 | 第35-43页 |
| ·加权最小二乘法 | 第36-40页 |
| ·单纯形法 | 第40-42页 |
| ·遗传算法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模型参数研究 | 第43-51页 |
| ·负荷的可辨识性 | 第44-47页 |
| ·参数不惟一的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 ·参数取值区间研究 | 第48-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负荷时变性研究 | 第52-71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负荷时变性的分解 | 第53-54页 |
| ·TVA负荷模型结构 | 第54-59页 |
| ·TVA负荷模型结构与负荷时变性 | 第54-57页 |
| ·感应电动机动态过程的求解 | 第57-59页 |
| ·负荷组成成分的时变性 | 第59-63页 |
| ·聚类分析(Clustering) | 第59-61页 |
| ·分组算法 | 第61-63页 |
| ·假设检验 | 第63页 |
| ·建模方法引起的时变性 | 第63-64页 |
| ·模型检验 | 第64-65页 |
| ·应用实例 | 第65-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大区电网负荷建模研究 | 第71-83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聚类分组建模法 | 第72-73页 |
| ·典型负荷建模法 | 第73-82页 |
| ·聚合理论(Aggregation) | 第73-75页 |
| ·模型向量基 | 第75-78页 |
| ·应用实践 | 第78-82页 |
| ·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负荷建模实践 | 第83-96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负荷建模系统平台 | 第83-86页 |
| ·张家口地区电网负荷特性建模与仿真算例 | 第86-93页 |
| ·张家口地区负荷模型参数辨识 | 第86-89页 |
| ·采用不同负荷模型的沙昌线暂态稳定极限 | 第89-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东北电网建模与模型向量基 | 第93-95页 |
| ·东北电网2004年3.25短路试验负荷验证 | 第93-94页 |
| ·东北电网负荷模型参数辨识和模型向量基的求解 | 第94-95页 |
| ·小结 | 第95-9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7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7-108页 |
| 附录 | 第108-114页 |
| 附录一 感应电动机模型及其求解 | 第108-110页 |
| ·感应电动机等值模型 | 第108页 |
| ·感应电动机稳态求解 | 第108-110页 |
| 附录二 河北某负荷实测负荷数据 | 第110-112页 |
| 附录三 东北电网模型对3.25试验曲线的拟合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