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独创性声明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论文的创新之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水资源潜力理论 | 第18-25页 |
·水资源潜力的内涵 | 第18-19页 |
·水资源潜力的概念 | 第18页 |
·水资源潜力的性质 | 第18-19页 |
·水资源潜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9页 |
·水资源潜力的评价方法 | 第19页 |
·水资源潜力开发原则 | 第19-20页 |
·资源潜力的开发途径 | 第20-24页 |
·当地现有水源挖潜改造 | 第20-21页 |
·开源 | 第21-22页 |
·节水 | 第22页 |
·雨水资源化 | 第22-23页 |
·污水资源化 | 第23页 |
·建筑中水利用 | 第23页 |
·海水利用 | 第23-24页 |
·冰雪融水 | 第24页 |
·区域外调水 | 第24页 |
·水资源潜力开发策略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3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植被土壤 | 第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2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34页 |
·行政区划 | 第29页 |
·人口及其历史变迁 | 第29-30页 |
·土地和沙漠化发展 | 第30-31页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黑河中游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45页 |
·黑河中游水资源特征 | 第34页 |
·水资源量 | 第34-35页 |
·地表水资源量 | 第35页 |
·地下水资源量 | 第35页 |
·水环境状况 | 第35-38页 |
·污染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污染趋势分析 | 第38页 |
·供水工程设施和供水现状 | 第38-39页 |
·用水现状及其用水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2002年用水现状 | 第39-40页 |
·2002年用水情况分析 | 第4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0-41页 |
·水土资源不协调,区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 第40页 |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 | 第40页 |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 第40-41页 |
·缺乏水资源统一管理 | 第41页 |
·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及评价 | 第41-45页 |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 第41-42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42-43页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43-44页 |
·需水态势及其供需评价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潜力分析 | 第45-64页 |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潜力综合评判 | 第45-51页 |
·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综合评判模型 | 第46页 |
·评判因素的选取、分级、评分 | 第46-47页 |
·模糊关系矩阵的推求计算 | 第47-49页 |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潜力综合评判 | 第49-51页 |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潜力分析 | 第51-58页 |
·开源潜力分析 | 第51-56页 |
·节水潜力分析 | 第56-58页 |
·实现节水的措施和途径 | 第58-64页 |
·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 第58-59页 |
·技术措施 | 第59-61页 |
·管理措施 | 第61-63页 |
·普及节水意识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