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限制适用—亟待贯彻的死刑政策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对我国死刑政策的解读 | 第11-15页 |
一、中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二、严格限制适用,中国死刑的必然选择 | 第13-14页 |
三、先限制,后废除—我国死刑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死刑政策认识上的误区和司法实务中的悖反 | 第15-18页 |
一、死刑扩张论—应当纠正的认识误区 | 第15-16页 |
二、取消对可能判处死刑案件的“严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完善立法—在制度上使减少死刑的适用成为可能 | 第18-29页 |
第一节 对我国死刑的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 | 第18-23页 |
一、对死刑适用对象进行了限制 | 第18-19页 |
二、在死刑实际执行制度方面,规定了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 第19-21页 |
三、在程序保障方面的规定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立法上进一步限制死刑的措施 | 第23-29页 |
一、消减死刑罪名 | 第23-25页 |
二、完善刑罚制度 | 第25-26页 |
三、规定死刑适用对象的年龄上限 | 第26-27页 |
四、完善死刑的辩护制度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司法呼唤理性—限制死刑适用操作上的要求 | 第29-42页 |
第一节 刑事法官—限制死刑适用的司法主角 | 第29-34页 |
一、提高刑事法官认识,自觉限制死刑的适用 | 第29-30页 |
二、法官应正确理解死刑标准,坚持慎杀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司法真正独立—有效限制死刑的土壤 | 第34-36页 |
一、保证司法独立,不要被民愤左右 | 第34-35页 |
二、保证司法独立,不要被新闻媒体影响 | 第35页 |
三、保证司法独立,正确处理有关部门要求判处死刑的意见 | 第35-36页 |
四、通过个案的司法处置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死刑 | 第36页 |
第三节 注射刑—淡化民众报复欲望的执行方式 | 第36-39页 |
一、枪决执行死刑的弊端日益显露 | 第37-38页 |
二、注射刑是目前执行死刑方式的最佳选择 | 第38页 |
三、选择死刑的执行方法—谁的权利 | 第38-39页 |
第四节 规范死刑犯尸体的使用,变暗箱操作为阳光工程 | 第39-42页 |
一、必须经过被执行人的书面同意 | 第40页 |
二、使用死刑犯的尸体或器官应该给死刑犯适当的酬金 | 第40-41页 |
三、对死刑犯尸体或器官的使用,应采取尽可能文明的方式进行 | 第41页 |
四、允许死刑犯在执行前与近亲属见面,更深层面地体现人文关怀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收回死刑复核权—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程序保障 | 第42-50页 |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和现状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对现阶段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反思 | 第44-45页 |
一、法理上的质疑 | 第44页 |
二、使适用死刑的标准不平衡 | 第44页 |
三、使适用死刑的程序不平等 | 第44-45页 |
四、使相关的法律程序虚置 | 第45页 |
第三节 收回死刑核准权的设想 | 第45-50页 |
一、收回死刑核准权之理由 | 第45-46页 |
二、关于死刑核准权的几种学术主张 | 第46-48页 |
三、改变死刑复核程序法院“包办”的现状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