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引言 | 第10页 |
·云母氧化铁的生产工艺路线简介 | 第10-14页 |
·机械加工法 | 第10-11页 |
·熔盐高温络合物氧化法 | 第11-12页 |
·水热处理法 | 第12-14页 |
·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工艺路线简介 | 第14-18页 |
·加碱中和法 | 第14-15页 |
·沸腾水解法 | 第15页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5-16页 |
·夹心层包覆法 | 第16页 |
·混合包膜法 | 第16页 |
·缓冲剂法 | 第16-18页 |
·纳米氧化铁红,铁黄的合成工艺路线简介 | 第18-21页 |
·纳米铁红的合成工艺路线 | 第18-19页 |
·硫酸亚铁制备纳米铁黄 | 第19-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硫酸亚铁的净化工艺 | 第22-29页 |
·引言 | 第22页 |
·副产硫酸亚铁的来源和成份 | 第22-23页 |
·硫酸亚铁净化处理的工艺 | 第23-24页 |
·除杂原理 | 第24-25页 |
·除杂过程中的条件分析 | 第25-26页 |
·净化结果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云母氧化铁的工艺研究 | 第29-41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云母氧化铁的生成原理 | 第31-32页 |
·云母氧化铁合成的工艺流程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硫酸亚铁的净化对产品生成的影响 | 第33页 |
·氢氧化钠浓度对产品颜色和光泽的影响 | 第33-34页 |
·水热反应温度对产品颜色和光泽的影响 | 第34页 |
·前驱物Fe(OH)3洗涤的最终PH值对产品颜色和闪光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水热时间对结晶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云母氧化铁产品颜色和光泽的控制 | 第36-37页 |
·合成红、棕、灰云母氧化铁的表征及质量 | 第37-41页 |
·合成红、棕、灰云母氧化铁的扫描电镜照片 | 第37-38页 |
·合成红、棕、灰云母氧化铁的XRD图谱 | 第38页 |
·合成红、棕、灰云母氧化铁的粒度分布 | 第38-39页 |
·合成云母氧化铁与天然云母氧化铁的质量比较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工艺的研究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的合成工艺流程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云母氧化铁生成条件 | 第43页 |
·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的生成条件 | 第43-46页 |
·云母氧化铁珠光颜料的质量表征 | 第46-47页 |
·二氧化钛包覆率与珠光颜料颜色的关系 | 第47-50页 |
第五章 云母氧化铁表面TiO2沉积过程的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晶种制备工艺 | 第51-52页 |
·外加晶种法工艺 | 第51页 |
·自生晶种法工艺 | 第51-52页 |
·二氧化钛结晶的生长模式 | 第52-53页 |
·层状生长模式 | 第52页 |
·岛状生长模式 | 第52-53页 |
·复合生长模式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水解包膜机理 | 第54-58页 |
第六章 纳米氧化铁黄,铁红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58-65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纳米氧化铁黄,铁红的合成机理 | 第59页 |
·纳米氧化铁黄,铁红的合成工艺流程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纳米氧化铁黄,铁红的质量表征 | 第60-63页 |
·合成纳米氧化铁黄,铁红的工艺条件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提要 | 第74-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