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其他论文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

前言第1-12页
第一章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第12-21页
 第一节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产生与界定第12-15页
  一、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产生第12-13页
  二、 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界定第13-15页
 第二节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一、 环境公共财产理论第15页
  二、 环境管理的公共信托理论第15-16页
  三、 环境权理论第16-17页
 第三节 国内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概况第17-19页
  一、 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概况第17-18页
  二、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进程第18-19页
 第四节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第19-21页
  一、 改革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9页
  二、 弥补我国环保资金的不足第19页
  三、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第19页
  四、 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第19-20页
  五、 监督项目方和环境行政机关第20页
  六、 减轻环境行政机关的压力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第21-26页
 第一节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第21-23页
  一、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就第21页
  二、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1-23页
   (一) 缺少具体法律规定和实施程序第21页
   (二) 信息交流的主体不全面、监督机制未形成第21-22页
   (三) 公众参与时段“滞后”第22页
   (四) 信息沟通形式单一第22页
   (五) 公众参与的结果缺乏公开性第22-23页
 第二节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约因素分析第23-26页
  一、 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影响第23-24页
   (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权利自由第23页
   (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第23页
   (三) 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实用主义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第23-24页
  二、 政治体制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影响第24页
   (一) 社会权利难以监督和制约计划经济体制造就的政府强大行政权第24页
   (二) 环境司法地位低于行政地位使公众的参与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第24页
  三、 经济因素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影响第24-26页
   (一) 经济发展水平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第24-25页
   (二) 其它经济因素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第25-26页
第三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设计第26-38页
 第一节 设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遵循的原则第26-29页
  一、 国家环境行政权为主、公众环境权为补充的原则第26页
  二、 程序立法为主的原则第26-29页
 第二节 环境知情权与环境信息公开第29-31页
  一、 环境知情权的含义第29页
  二、 公众环境权的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29-31页
   (一) 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第29-30页
   (二) 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第30页
   (三) 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第30-31页
 第三节 参与权与参与机制第31-35页
  一、 公众参与权的规定第31页
  二、 公众参与机制第31-35页
   (一) 参与主体第31-32页
   (二) 参与阶段第32页
   (三) 参与渠道与方式第32-33页
   (四) 参与程序第33-34页
   (五) 对反馈意见的处理第34-35页
 第四节 救济权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35-38页
  一、 对救济权的界定第35页
  二、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起源第35页
  三、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第35-37页
  四、 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37-38页
第四章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证分析第38-48页
 第一节 选点依据和研究方法第38-39页
  一、 选点依据第38页
  二、 研究方法第38-39页
 第二节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实例第39-43页
  一、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第39页
  二、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第39-43页
 第三节 实践中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分析第43-48页
  一、 实践中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二、 实践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分析第44-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高校体育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DVD伺服控制微处理器集成电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