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分子系统学 | 第15-26页 |
·系统学研究的意义和分子系统学的发展 | 第15-16页 |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基因序列 | 第16-18页 |
·数据处理和系统树构建 | 第18-20页 |
·海产贝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 第20-23页 |
·牡蛎科分类和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 | 第23-26页 |
·标本 DNA 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近江牡蛎 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 1861 的分类地位研究 | 第28-53页 |
2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实验材料和形态学分析 | 第29-31页 |
·DAN 的提取 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31页 |
·序列数据处理 | 第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50页 |
·“红肉”和“白肉”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31-34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34-50页 |
·线粒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34-39页 |
·线粒体 COI 基因序列及氨基酸 AA 序列分析 | 第39-46页 |
·核 28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6-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白肉”和“红肉”的分类地位 | 第50页 |
·“白肉”和“红肉”的种名确定 | 第50-51页 |
·C.hongkongensis 和 C.ariakensis 在全国的分布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牡蛎的分类研究 | 第53-7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7页 |
·实验材料和形态学分析 | 第54-56页 |
·DAN 的提取 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56页 |
·序列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 | 第57-74页 |
·北方沿海常见牡蛎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57-61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61-74页 |
·线粒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61-65页 |
·线粒体 COI 基因序列 | 第65-70页 |
·核基因 28S rRNA 序列分析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77页 |
·中国北方沿海牡蛎的分类地位 | 第74页 |
·中国北方沿海潮间带地区牡蛎的形态学分析 | 第74-76页 |
·中国北方沿海黄河口区牡蛎的形态学分析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中国南方沿海常见牡蛎的分类地位 | 第77-1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8-80页 |
·实验材料和形态学分析 | 第78-79页 |
·DAN 的提取 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79-80页 |
·序列数据处理 | 第80页 |
·实验结果 | 第80-109页 |
·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牡蛎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80-85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85-109页 |
·线粒体 16S rRNA 序列分析 | 第85-93页 |
·线粒体 COI 基因序列分析 | 第93-102页 |
·核 28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02-109页 |
·讨论 | 第109-115页 |
·中国南方沿海牡蛎的分类地位 | 第109-110页 |
·中国南方沿海潮间带地区牡蛎的形态学分析 | 第110-115页 |
·C.sikamea 的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110-112页 |
·C.angulata 的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112-113页 |
·C.ariakensis 的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113页 |
·Saccostrea echinata 以及 Saccostrea sp.的分布及形态学分析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牡蛎甲醛固定样本的 DNA 提取及 PCR 扩增 | 第115-1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15-117页 |
·甲醛固定陈旧标本的预处理 | 第115-116页 |
·不同保存条件下牡蛎 DNA 的提取 | 第116-117页 |
·酚-氯仿抽提法 | 第116页 |
·蛋白酶 K 消化 GuSCN 玻璃粉法 | 第116页 |
·CTAB 法 | 第116页 |
·蛋白酶 K 消化 CTAB 法 | 第116-117页 |
·蛋白酶 K 消化 chelexR100 煮沸 CTAB 法 | 第117页 |
·不同保存条件下牡蛎提取 DNA 的 PCR 扩增 | 第1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17-121页 |
·讨论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我国近海常见牡蛎的分类及其分布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