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前言 | 第9页 |
| ·此类软件的开发情况和历史 | 第9-10页 |
| ·批改软件的运行平台和编程语言的选择 | 第10页 |
| ·批改软件的运行平台 | 第10页 |
| ·编程语言的选择 | 第10页 |
| ·作业批改软件的主要依据及目标 | 第10-11页 |
| ·实现作业批改的主要依据 | 第10页 |
| ·作业批改程序的设计要求 | 第10-11页 |
| ·软件设计过程中的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 第11-12页 |
| ·批改软件结构设计的可扩展性原则 | 第11页 |
| ·批改软件的设计应以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为出发点 | 第11页 |
| ·批改软件的设计须考虑到可允许误差的存在 | 第11-12页 |
| ·上届同学研究的方向及其所采用方法的原理 | 第12-13页 |
| ·上届同学研究的方向 | 第12页 |
| ·扫描法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扫描法的优缺点 | 第13页 |
| ·本课题所研究的方向,难点及采用的方法 | 第13-16页 |
| ·尺寸标注在整个轴类零件图批改中的位置 | 第13-14页 |
| ·本课题所研究的方向 | 第14页 |
| ·特征识别法的提出 | 第14页 |
| ·特征识别法的思路论述 | 第1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难点 | 第14-16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16页 |
| ·整个程序设计的工作量主要体现在 | 第16页 |
| ·本课题程序功能 | 第16页 |
| ·本课题所作工作与上届同学所作工作的关系论述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与上届同学的工作是连续性的 | 第16-17页 |
| ·关于程序后续发展的建议 | 第17页 |
| ·后续章节的论述方式简介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作业批改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19-36页 |
| ·概述及相关预备知识 | 第19-20页 |
| ·预备知识: | 第19页 |
| ·叙述方式 | 第19-20页 |
| ·论述重点在各工艺结构的识别而不是批改 | 第20页 |
| ·轴向尺寸的处理模块研究 | 第20-25页 |
| ·方法的提出和综述 | 第20-21页 |
| ·算法实现所需的两个数据结构 | 第21页 |
| ·算法实现所需的两个链表及其作用 | 第21-22页 |
| ·尺寸标注分割的具体分类和各自特点 | 第22-23页 |
| ·算法的伪代码表达 | 第23-24页 |
| ·补充说明 | 第24-25页 |
| ·键槽的识别和处理 | 第25-28页 |
| ·类型一的识别和处理 | 第26页 |
| ·键槽移出剖面图的识别和处理 | 第26-27页 |
| ·键槽主视图表达和其移出剖面图的匹配 | 第27页 |
| ·类CJianCao和SCutJC及SJianCao的关系 | 第27页 |
| ·键槽尺寸标注值的获取 | 第27-28页 |
| ·键槽的批改 | 第28页 |
| ·给出整个键槽识别和批改的流程图 | 第28页 |
| ·结构平面的识别和处理 | 第28-30页 |
| ·识别结构平面的主视图部分 | 第29页 |
| ·识别结构平面的移出剖面图部分 | 第29-30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0页 |
| ·倒角的识别和处理 | 第30-31页 |
| ·识别倒角所用的特征 | 第30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0-31页 |
| ·螺纹退刀槽和磨外圆砂轮越程槽的识别和处理 | 第31页 |
| ·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1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1页 |
| ·磨外圆和端面砂轮越程槽的识别和处理 | 第31-32页 |
| ·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1-32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2页 |
| ·螺纹工艺结构的识别和处理 | 第32-33页 |
| ·螺纹工艺结构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2-33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3页 |
| ·通孔的识别和处理 | 第33-34页 |
| ·通孔工艺结构主视图部分的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3页 |
| ·通孔结构移出剖面图部分的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3-34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4页 |
| ·径向尺寸的识别和处理 | 第34页 |
| ·径向尺寸的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4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4页 |
| ·阶梯轴段的识别和处理 | 第34-36页 |
| ·阶梯轴段的识别特征及处理 | 第35页 |
| ·识别后的处理工作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全局通用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第36-54页 |
| ·概述 | 第36页 |
| ·全局通用数据结构的设计 | 第36页 |
| ·批改软件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 ·备份原数据库 | 第36-37页 |
| ·删除短线条 | 第37页 |
| ·矩形分割为直线 | 第37页 |
| ·直线的比较和融合 | 第37-40页 |
| ·直线信息的提取 | 第37-38页 |
| ·直线的比较 | 第38页 |
| ·直线的融合 | 第38-40页 |
| ·自定义数据库的必要性及其设计 | 第40-41页 |
| ·批改软件的序列化设计 | 第41-43页 |
| ·序列化简介 | 第41页 |
| ·本课题的序列化 | 第41-42页 |
| ·移植到ObjectArx中的关键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 第42-43页 |
| ·本课题中需要序列化的地方 | 第43页 |
| ·批改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 | 第43-44页 |
| ·通用函数的处理 | 第44-46页 |
| ·偏差处理函数的设计 | 第44-45页 |
| ·点的判断比较处理 | 第45页 |
| ·识别后的工艺结构如何获得其尺寸标注值 | 第45-46页 |
| ·批改精度的设计和实现 | 第46-47页 |
| ·在函数设计上的体现 | 第46页 |
| ·重点论述一下该类精度控制形参的取值 | 第46-47页 |
| ·批改软件的调试 | 第47-48页 |
| ·主视图区域的精确划分 | 第48-49页 |
| ·各工艺结构比较时的配对方法研究 | 第49-50页 |
| ·各工艺结构主视图部分和其移出剖面图的匹配方法 | 第50-51页 |
| ·主视图中心线的双重定位 | 第51-54页 |
| ·主视图中心线Y值的初步定位 | 第51页 |
| ·主视图中心线Y值的二次概率法定位 | 第51-52页 |
| ·二次概率法定位的伪代码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程序界面的介绍及其设计思路 | 第54-59页 |
| ·概论 | 第54页 |
| ·程序的配置设计及实现 | 第54-55页 |
| ·答案案数据库的制作 | 第55-56页 |
| ·批改结果的重新显示 | 第56-57页 |
| ·批改结果的两种保存方式 | 第57-58页 |
| ·批改结果的查看(用AutoCAD查看) | 第58页 |
| ·“批改作业”菜单项的使用和实现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批改软件的结构总论及可扩展性论述 | 第59-65页 |
| ·概述 | 第59-61页 |
| ·以模块为单元分别介绍 | 第59-61页 |
| ·各结构具体介绍 | 第61-64页 |
| ·全局配置模块的相关类设计 | 第61页 |
| ·提取答案信息 | 第61-62页 |
| ·答案图处理部分的初始化及预处理 | 第62页 |
| ·识别出答案图中的键槽工艺结构 | 第62-63页 |
| ·提取学生作业图信息 | 第63页 |
| ·学生作业图部分的初始化及预处理 | 第63页 |
| ·识别出学生作业图中的键槽工艺结构 | 第63页 |
| ·学生作业图中的键槽工艺结构和答案图中的相比较 | 第63页 |
| ·根据比较结果配置显示面板 | 第63页 |
| ·显示比较结果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批改系统辅助软件的设计 | 第65-68页 |
| ·概述 | 第65页 |
| ·批改结果查看器简介 | 第65页 |
| ·批改结果查看器的设计 | 第65-68页 |
| ·最常遇到的问题 | 第66页 |
| ·问题1的缘由和解决之道 | 第66-67页 |
| ·问题二的缘由和解决之道 | 第67页 |
| ·注意事项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应用实例和总结 | 第68-72页 |
| ·应用实例 | 第68-70页 |
| ·程序的执行说明 | 第68-70页 |
| ·总结 | 第70-72页 |
| ·本课题的工作量,创新及不足 | 第70页 |
| ·对后续开发的建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