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短程通信中路边单元射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2页 |
|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专用短程通信系统 | 第9页 |
| ·专用短程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的任务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低噪声放大器 | 第12-28页 |
| ·二端口网络的高频参数 | 第12-13页 |
| ·S参数 | 第12-13页 |
| ·电压反射系数 | 第13页 |
| ·T参数 | 第13页 |
| ·放大器的稳定性 | 第13-15页 |
| ·无条件稳定及其判定方法 | 第14页 |
| ·条件稳定及稳定区的确定 | 第14-15页 |
| ·基于功率增益的设计 | 第15-18页 |
| ·功率增益的定义 | 第15-16页 |
| ·最大功率增益设计 | 第16-17页 |
| ·按给定功率增益设计 | 第17-18页 |
| ·基于噪声系数的设计 | 第18-20页 |
| ·噪声系数 | 第18页 |
| ·两端口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 第18-19页 |
| ·基于噪声系数的设计 | 第19-20页 |
| ·匹配电路 | 第20-23页 |
| ·传输线的阻抗变换原理 | 第20-22页 |
| ·微带线实现阻抗变换与匹配 | 第22-23页 |
| ·直流偏置电路 | 第23-24页 |
| ·屏蔽 | 第24页 |
| ·低噪声放大器的实现 | 第24-28页 |
| ·总体结构 | 第24页 |
| ·元件选择 | 第24-25页 |
| ·设计过程 | 第25-26页 |
| ·调试 | 第26-27页 |
| ·完成结果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本振 | 第28-52页 |
| ·频率合成器的主要类型 | 第28页 |
|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锁相环的数学模型 | 第29-34页 |
| ·鉴相器(PD)的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 ·环路滤波器(LF)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 ·压控振荡器(VCO)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 ·锁相环的相位模型和线性相位模型 | 第32-34页 |
| ·锁相环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 ·锁相环的捕获性能 | 第34页 |
| ·锁相环的跟踪性能 | 第34-35页 |
| ·锁相环的相位噪声 | 第35-43页 |
| ·相位噪声的概念 | 第35-37页 |
| ·锁相环各组成部件相位噪声对总相位噪声的影响 | 第37-40页 |
| ·用传递函数研究锁相环系统的相位噪声 | 第40-43页 |
| ·三阶无源环路滤波器 | 第43-48页 |
| ·三阶无源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 第43-46页 |
| ·三阶无源环路滤波器的相位噪声 | 第46-48页 |
| ·本振的实现 | 第48-52页 |
| ·总体结构 | 第48页 |
| ·元件选择 | 第48-49页 |
| ·具体电路 | 第49-51页 |
| ·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混频及混频后的滤波放大电路 | 第52-56页 |
| ·混频器 | 第52-54页 |
| ·混频器的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 ·混频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53页 |
| ·混频的实现 | 第53-54页 |
| ·下变频后的滤波放大电路 | 第54页 |
| ·上变频后的滤波放大电路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I、Q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 第56-62页 |
| ·四相相移键控(QPSK)调制解调原理 | 第56-58页 |
| ·(QPSK)的误码率 | 第58-59页 |
| ·I、Q信号调整解调的实现 | 第59-62页 |
| ·HFA3783内部结构框图 | 第59-60页 |
| ·HFA3783框图功能介绍 | 第60页 |
| ·设计考虑 | 第60-61页 |
| ·实现结果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功率放大器 | 第62-67页 |
| ·概述 | 第62-63页 |
|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 第63页 |
| ·功率放大器的实现 | 第63-67页 |
| ·元件选择 | 第64页 |
| ·电路构成 | 第64-65页 |
| ·设计与分析 | 第65页 |
| ·安装与调试 | 第65-66页 |
| ·实现结果 | 第66-67页 |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 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