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必要性 | 第13-20页 |
引言 | 第13页 |
第一节 法律的域外效力 | 第13-15页 |
一、 域外效力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法律的域外效力产生的原因 | 第13-14页 |
三、 域外效力的法理分析 | 第14-15页 |
四、 域外适用的范围 | 第15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 | 第15-19页 |
一、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遭到反对的原因 | 第16-17页 |
三、 反垄断法应否域外适用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原则及实践 | 第20-41页 |
引言 | 第20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20-22页 |
一、 美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概况 | 第20-21页 |
二、 德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概况 | 第21页 |
三、 欧盟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概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效果原则 | 第22-29页 |
一、 效果原则的含义与起源 | 第22页 |
二、 效果原则的确立与美国的实践 | 第22-26页 |
三、 德国的纯效果原则 | 第26-28页 |
四、 欧盟的后果地原则 | 第28-29页 |
五、 其他国家的效果原则 | 第29页 |
第三节 利益平衡原则 | 第29-31页 |
一、 美国的利益平衡原则 | 第29-30页 |
二、 德国的利益平衡原则 | 第30-31页 |
第四节 经济实体原则 | 第31-32页 |
一、 概述 | 第31-32页 |
二、 适用 | 第32页 |
第五节 履行地原则 | 第32-33页 |
第六节 各原则的分析评价 | 第33-40页 |
一、 效果原则 | 第33-36页 |
二、 利益平衡原则 | 第36-38页 |
三、 经济实体原则 | 第38-39页 |
四、 履行地原则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诉讼抗辩机制研究 | 第41-47页 |
引言 | 第41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1页 |
一、 演变 | 第41页 |
二、 抗辩的含义 | 第41页 |
第二节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 第41-44页 |
一、 含义 | 第41-42页 |
二、 绝对豁免原则 | 第42页 |
三、 限制豁免原则 | 第42页 |
四. 适用与评价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国家行为豁免原则 | 第44-46页 |
一、 含义 | 第4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三、 适用 | 第45页 |
四、 评论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国家抵制与冲突解决 | 第47-56页 |
引言 | 第47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7-48页 |
一、 法律原因 | 第47-48页 |
二、 政治原因 | 第48页 |
三、 经济原因 | 第48页 |
第二节 应对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国内政策 | 第48-50页 |
一、 政治对抗 | 第49页 |
二、 司法诉讼 | 第49页 |
三、 立法对抗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国际协调 | 第50-55页 |
一、 双边 | 第51-52页 |
二、 区域合作 | 第52-54页 |
三、 全球性规则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中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可行性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对上述论证的归纳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中国制定反垄断法应规定域外适用条款吗? | 第58-61页 |
一、 必要性的简单探讨 | 第58页 |
二、 可行性研究 | 第58-61页 |
第三节 我国反垄断法如何规定域外适用 | 第61-65页 |
一、 立法思路与展望 | 第61-62页 |
二、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应采用的原则 | 第62-65页 |
三、 被指控企业的抗辩 | 第65页 |
第四节 我国如何应对他国的域外适用及参与国际性协调 | 第65-69页 |
一、 我国政府对抗他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策略 | 第65-66页 |
二、 我国如何参与国际性协调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