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罪模式研究
一、 引论:关于本文的问题意识 | 第1-8页 |
二、 定罪的基础理论 | 第8-18页 |
(一) 定罪概念辨 | 第10-14页 |
(二) 定罪根据辨 | 第14-18页 |
三、 定罪的正当化根基--定罪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 定罪的合法性基础 | 第19-21页 |
(二) 刑事裁判的合法性 | 第21-22页 |
1 裁判的主体 | 第21页 |
2 裁判的程序 | 第21-22页 |
3 裁判的技术 | 第22页 |
4 裁判的结论 | 第22页 |
四、 定罪模式建构中涉及到的三个参量 | 第22-47页 |
(一) 犯罪概念与定罪 | 第24-31页 |
1 “自然犯”与“行政犯”-犯罪实质的二重性 | 第24-26页 |
2 “实质”和“形式”-犯罪概念的两分法 | 第26-30页 |
3 犯罪概念中的规范性要素 | 第30-31页 |
(二) 犯罪构成与定罪 | 第31-41页 |
1 对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性考察 | 第32-36页 |
2 两大法系犯罪构成在定罪中的地位解析 | 第36-39页 |
3 我国的犯罪构成在定罪中的地位解析 | 第39-41页 |
(三) 罪刑法定原则与定罪 | 第41-47页 |
1 罪刑法定的“知识考古学” | 第41-45页 |
2 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 第45-47页 |
五、 解释的路径-定罪模式的建构 | 第47-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