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微藻脂溶性化合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析

内容提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前言第7-19页
 1 微藻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第7-9页
 2 微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研究开发现状第9-13页
 3 微藻抗菌活性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4 几种重要微藻的生物活性物质及抗菌活性研究现状第16-19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1 材料第19-21页
  1.1 藻种第19页
  1.2 培养基第19-20页
  1.3 受试菌类第20页
  1.4 试剂第20-21页
  1.5 仪器第21页
 2 方法第21-24页
  2.1 微藻的培养第21页
  2.2 微藻干细胞的收获第21页
  2.3 微藻抗菌活性的初筛第21-22页
  2.4 索氏抽提法提取微藻粗脂第22页
  2.5 粗脂中不同极性脂的分离第22页
  2.6 抗菌实验第22页
  2.7 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石油醚和苯洗脱组分的化学成分第22-23页
  2.8 乙醇洗脱部分脂肪酸的甲酯化第23页
  2.9 气相色谱(GC)法分析乙醇部分脂肪酸成分第23页
  2.10 薄层层析法分离各色素化合物第23页
  2.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各色素化合物第23-24页
结果与分析第24-46页
 1 藻脂溶性化合物抗菌活性初筛第24-30页
  1.1 十二种微藻甲醇:甲苯(3∶1)提取物抗菌活性第24-25页
  1.2 六种微藻不同溶剂提取物抗菌活性比较第25-29页
  1.3 微藻脂溶性化合物抗菌活性初筛结果综合分析第29-30页
 2 蛋白核小球藻、塔胞藻、铜绿聚球藻和紫球藻的抗菌活性及成分分析第30-46页
  2.1 四种微藻脂溶性化合物含量分析第30-32页
  2.2 四种微藻粗脂及各洗脱组分的抗菌实验第32-36页
  2.3 四种微藻脂溶性化合物各洗脱组分化学成分分析第36-45页
  2.4 四种微藻中脂溶性色素化合物分析第45-46页
讨论第46-52页
 1 微藻脂溶性化合物的含量第46-47页
 2 微藻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效果第47页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微藻提取物的敏感性第47-48页
 4 微藻脂溶性化合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第48页
 5 微藻粗脂和各洗脱组分的抗菌活性差异原因的初步分析第48-49页
 6 四种微藻脂溶性化合物中有效抗菌成分分析第49-50页
 7 微藻脂溶性化合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50页
 8 微藻脂肪酸研究第50-51页
 9 四种微藻中脂溶性色素化合物成分分析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图版第57-64页
中文摘要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砷酸钠、羟基喜树碱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的联合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福建柘荣县景观特征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