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腐霉菌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抗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大豆研究进展第12-13页
     ·我国大豆的起源第12页
     ·大豆演化第12页
     ·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第12-13页
   ·腐霉菌研究进展第13-14页
     ·腐霉菌致病性研究第13页
     ·大豆中腐霉根腐病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腐霉菌的防治措施第14页
   ·生化指标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第14-17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植物抗病性第14页
     ·过氧化物酶(POD)与植物抗病性第14-15页
     ·几丁质酶与植物抗病性第15页
     ·脯氨酸与植物抗病性第15-16页
     ·丙二醛(MDA)与植物抗病性第16页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病性第16页
     ·总酚、类黄酮与植物抗病性第16-17页
   ·SSR 分子标记的研究第17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大豆对腐霉菌抗性的研究第18-21页
   ·试验材料第18页
     ·试验菌种第18页
     ·试验大豆品种第18页
   ·试验方法第18-19页
     ·腐霉菌对大豆致病性的测定第18-19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9页
     ·数据处理第19页
   ·结果与分析第19-20页
     ·大豆对腐霉菌的抗性效应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腐霉菌对大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21-39页
   ·试验材料第21页
     ·试验菌种第21页
     ·试验大豆品种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25页
     ·腐霉菌侵染试验第21-22页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2页
     ·生化指标的测定第22-25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5页
     ·数据处理第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7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侧根发生情况的影响第25-26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子叶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第26-28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胚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第28-29页
     ·腐霉菌对大豆根冠比的影响第29-30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大豆品种下胚轴 PAL 活性的影响第30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大豆品种下胚轴中 POD 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总酚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腐霉菌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腐霉菌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第37-38页
     ·腐霉菌对大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8-39页
第四章 选择最佳抗、感腐霉菌的大豆杂交组合亲本第39-48页
   ·试验材料第39-42页
     ·试验菌种第39页
     ·试验大豆品种第39页
     ·SSR 引物的选取第39-42页
   ·试验方法第42-44页
     ·亲本间 DNA 的提取第42页
     ·模板 DNA 浓度的检测第42页
     ·PCR 扩增、电泳、染色第42-43页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3页
     ·数据处理第43-44页
   ·结果分析第44-47页
     ·大豆品种主要抗腐霉菌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第44-45页
     ·亲本间基因组 DNA 电泳检测第45-46页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48-49页
   ·大豆对腐霉菌的抗性鉴定第48页
   ·腐霉菌侵染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8页
   ·选择最佳抗、感腐霉菌大豆杂交组合亲本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历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防菌对水稻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酶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加速失效时间模型的生存性状位点和基因组印记的区间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