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9页 |
| ·引言 | 第7页 |
| ·国内引信环境模拟技术的基本情况 | 第7-16页 |
| ·仿前苏联的经典模拟试验 | 第7-9页 |
| ·震动试验 | 第7-9页 |
| ·跌落试验 | 第9页 |
| ·旋转试验 | 第9页 |
| ·锤击试验 | 第9页 |
| ·近代模拟试验 | 第9-16页 |
| ·气体炮 | 第9-10页 |
| ·改进的离心试验机 | 第10-11页 |
| ·旋转试验机 | 第11-12页 |
| ·炮射试验弹 | 第12页 |
| ·真空炮 | 第12-13页 |
| ·火箭撬 | 第13-14页 |
| ·小弹代大弹射击 | 第14页 |
| ·反弹道试验法 | 第14-15页 |
| ·引信的无损回收 | 第15页 |
| ·其它的模拟装置 | 第15-16页 |
| ·国外引信环境模拟技术的基本情况 | 第16-29页 |
| ·概述 | 第16-17页 |
| ·美国专利 | 第17-25页 |
| ·对于后坐力的模拟 | 第17-19页 |
| ·后坐和旋转双环境模拟 | 第19-21页 |
| ·引信的无损回收 | 第21-23页 |
| ·弹丸发射后冲击力的模拟 | 第23-25页 |
| ·美国政府报告 | 第25-29页 |
| ·2英寸(50.8mm)火炮模拟器 | 第25-27页 |
| ·2英寸(50.8mm)高速旋转桌面式火炮模拟器 | 第27页 |
| ·3英寸(76.2mm)火炮模拟器 | 第27-29页 |
| 2 引信发射后坐与旋转双环境模拟的研究 | 第29-54页 |
| ·引信发射后坐与旋转双环境模拟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 ·引信发射后坐与旋转双环境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30-36页 |
| ·引信发射后坐与旋转双环境模拟系统设计目标的确定 | 第36-37页 |
| ·引信发射后坐与旋转双环境模拟系统设计、分析与计算 | 第37-52页 |
| ·弹丸发射速度的确定 | 第38-40页 |
| ·高压气室的设计 | 第40-41页 |
| ·发射管设计 | 第41页 |
| ·模拟弹丸的设计 | 第41-43页 |
| ·发射压力的确定 | 第43-45页 |
| ·释放销的设计 | 第45-46页 |
| ·碰撞的实现 | 第46页 |
| ·旋转管长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 ·弹簧的设计 | 第47-50页 |
| ·接收管长度的确定 | 第50页 |
| ·电机的选择 | 第50-51页 |
| ·缓冲块的选择 | 第51-52页 |
| ·榴-7引信模拟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52-54页 |
| 3 碰撞过程理论研究 | 第54-69页 |
| ·火炮膛内加速度分析 | 第54-58页 |
| ·一维杆应力波理论模型 | 第58-60页 |
| ·跌落碰撞的理论分析 | 第60-61页 |
| ·利用应力波理论分析跌落碰撞问题 | 第61-69页 |
| 4 虚拟样机仿真技术 | 第69-71页 |
| ·ADAMS软件介绍 | 第69页 |
|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基本步骤 | 第69页 |
| ·本课题利用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 | 第69-71页 |
| 5 结论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A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