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0 前言 | 第1-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与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9-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2 垃圾及其产生和转化的生态哲学思考 | 第13-19页 |
·垃圾的界定及其本质 | 第13-16页 |
·产生垃圾问题的历史根源 | 第13-14页 |
·垃圾界说 | 第14-15页 |
·垃圾的本质特征 | 第15-16页 |
·垃圾转化:实现垃圾相对价值的途径 | 第16-19页 |
·垃圾转化的现状 | 第16-17页 |
·垃圾转化的瓶颈:垃圾分类 | 第17-19页 |
3 垃圾分类的生态哲学解析 | 第19-29页 |
·垃圾分类的概念 | 第19-20页 |
·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 | 第20-24页 |
·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20-21页 |
·垃圾分类是环境伦理深入人心的客观反映 | 第21-23页 |
·垃圾分类是减轻消费主义对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 第23-24页 |
·垃圾分类是实现”三化”目标的重要前提 | 第24页 |
·垃圾分类在各种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 第24-29页 |
·垃圾分类在垃圾堆肥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垃圾分类在垃圾填埋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垃圾分类在垃圾焚烧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 第27页 |
·垃圾分类在垃圾综合治理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 第27-29页 |
4 垃圾分类的障碍分析与实现机制 | 第29-52页 |
·垃圾分类的障碍分析 | 第29-34页 |
·垃圾分类的障碍 | 第29-30页 |
·产生障碍的根源 | 第30-34页 |
·垃圾分类实现机制初探 | 第34-52页 |
·建立以教育为主的动力机制 | 第36-40页 |
·建立以社区为主的组织机制 | 第40-43页 |
·建立以制度为主的保障机制 | 第43-46页 |
·建立以权益为主的激励机制 | 第46-48页 |
·建立以回收为主的协同机制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