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生态遗传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1 前言 | 第6-18页 |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研究 | 第6-9页 |
·种的描述 | 第6页 |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特征 | 第6页 |
·菲律宾蛤仔的分布 | 第6页 |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 | 第6-7页 |
·生殖生物学研究 | 第7-8页 |
·分类学研究 | 第8页 |
·菲律宾蛤仔的麻痹性贝毒 | 第8-9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9页 |
·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9-12页 |
·重金属测定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生物体内重金属测定的意义 | 第11-12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12-18页 |
·遗传多样性概念 | 第12-13页 |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 第13-17页 |
·表型水平 | 第13-14页 |
·染色体水平 | 第14页 |
·蛋白质水平 | 第14-15页 |
·分子水平 | 第15-17页 |
·RAPD的原理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RAPD的原理和方法 | 第17页 |
·RAPD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材料 | 第18-21页 |
·材料采集 | 第19页 |
·采样地点及其自然情况 | 第19-2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备用溶液配制 | 第21页 |
·DNA提取液(PH8 | 第21-121页 |
·硝解液:氯仿:异戊醇=24:1 | 第121-21页 |
·TE缓冲液 | 第21页 |
·TBE电泳缓冲液 | 第21页 |
·凝胶上样缓冲液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ICP-AES法 | 第21-22页 |
·仪器工作条件与试剂 | 第22页 |
·样品处理 | 第22页 |
·浓酸硝解 | 第22页 |
·测定 | 第22页 |
·RAPD法 | 第22-25页 |
·DNA提取 | 第22-23页 |
·DNA模板纯化 | 第23页 |
·DNA浓度和质量的估测 | 第23页 |
·RAPD实验体系的建立 | 第23-24页 |
·引物的选择 | 第24页 |
·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32页 |
·菲律宾蛤仔种群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5-32页 |
·重金属测定结果 | 第25-27页 |
·评价方法及标准 | 第25-27页 |
·RAPD测定结果 | 第27-32页 |
·多态位点比率 | 第27-28页 |
·Shannon多样性指数 | 第28-29页 |
·Nei遗传分化指数 | 第29-30页 |
·遗传距离和遗传同一性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7页 |
·菲律宾蛤仔体内重金属测定与环境监测 | 第32-33页 |
·菲律宾蛤仔的RAPD分析 | 第33-35页 |
·多态位点比率 | 第33页 |
·遗传多样性指数 | 第33-34页 |
·遗传变异及遗传分化 | 第34-35页 |
·重金属残留量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 | 第35-37页 |
英文摘要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图版 | 第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