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28页 |
1 禽脑脊髓炎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禽脑脊髓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1-12页 |
·AEV的特性 | 第12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第12-13页 |
·发病机理 | 第13-15页 |
·鸡胚适应株 | 第13-14页 |
·非鸡胚适应株 | 第14-15页 |
·抗体的作用 | 第15页 |
·禽脑脊髓炎的诊断 | 第15-18页 |
·临床诊断 | 第15-16页 |
·分离病毒的接种 | 第16页 |
·AEV的实验室诊断 | 第16-18页 |
·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VN) | 第16页 |
·鸡胚敏感试验(Embryo Susceptibility Test,ES) | 第16-17页 |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 Assay,CF) | 第17页 |
·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ouorescent Antibody Assay,IFA) | 第17页 |
·琼脂扩散试验(Agar Gel Precipiti Test,AGP) | 第17页 |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17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 第17-18页 |
·AEV的增殖 | 第18页 |
·禽脑脊髓炎的预防与控制 | 第18-19页 |
·免疫接种 | 第18-19页 |
·活疫苗 | 第18-19页 |
·灭活疫苗 | 第19页 |
·其它措施 | 第19页 |
·结束语 | 第19-20页 |
2 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 | 第20-21页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 | 第21页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2页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 第22-23页 |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3页 |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 第23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23页 |
3 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病毒基因组的研究 | 第24-25页 |
4 禽脑脊髓炎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AEV的RNA结构 | 第25-26页 |
·AEV的感染和复制 | 第26-27页 |
·AEV外壳蛋白的表达 | 第27页 |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实验研究 | 第28-57页 |
第一部分 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增殖、纯化及电镜观察 | 第28-31页 |
摘要 | 第28-29页 |
引言 | 第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病毒和SPF种蛋 | 第29页 |
·病毒增殖 | 第29页 |
·病毒提纯 | 第29页 |
·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2 结果 | 第30页 |
·鸡胚增殖病毒结果 | 第30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30页 |
3 讨论 | 第30页 |
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分离株(AEV-NH937)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 第31-43页 |
摘要 | 第31-33页 |
引言 | 第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病毒 | 第33页 |
·载体和菌株 | 第33-34页 |
·酶类及相关试剂 | 第34页 |
·引物设计合成 | 第34页 |
·病毒增殖及纯化 | 第34页 |
·病毒RNA的抽提 | 第34-35页 |
·RT-PCR | 第35-38页 |
·克隆与鉴定 | 第38页 |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1页 |
·AEV-NH937全基因扩增结果 | 第38页 |
·AEV-NH937九个阳性质粒的PCR鉴定 | 第38-39页 |
·AEV-NH937九个阳性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AEV-NH937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根据AEV-NH937开放阅读框架推导多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AEV基因组的特点 | 第41页 |
·AEV-NH937基因组的变异 | 第41页 |
·AEV寄生特点及年龄相关性 | 第41页 |
·实验体会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禽脑脊髓炎病毒外壳蛋白VP_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 第43-50页 |
摘要 | 第43-44页 |
引言 | 第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质粒菌株和生化试剂 | 第44-45页 |
·AEV RNA的提取 | 第45页 |
·RT-PCR反应 | 第45-46页 |
·引物设计 | 第45页 |
·反转录(RT)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45-46页 |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46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6页 |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页 |
·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47页 |
·活性检测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48页 |
·VP1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47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7页 |
·VP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7-48页 |
·表达蛋白纯化结果 | 第48页 |
·ELISA检测抗原活性结果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融合表达 | 第48页 |
·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应用原位杂交检测禽脑脊髓炎病毒 | 第50-54页 |
摘要 | 第50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试剂 | 第51页 |
·探针制备 | 第51-52页 |
·引物设计 | 第51页 |
·模板制备 | 第51页 |
·随机引物法Dig标记探针 | 第51页 |
·探针灵敏度检测 | 第51-52页 |
·原位杂交 | 第52页 |
·脑组织切片制备及杂交前预处理 | 第52页 |
·杂交 | 第52页 |
·杂交后检测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53页 |
·探针的特异性及灵敏度 | 第52页 |
·原位杂交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部分 总结与总体结论 | 第54-57页 |
附图 | 第5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