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汉地因明研究方法述评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本文的研究说明 | 第9-12页 |
|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因明的本体论思考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清末以前的因明研究简述 | 第12-15页 |
| ·因明在中国的首次传入 | 第12页 |
| ·因明在中国的第二次传入 | 第12-14页 |
| ·汉传因明的东渐 | 第14页 |
| ·因明研究在唐以后的衰落 | 第14-15页 |
| ·清末民初的因明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 ·建国后因明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 第2章 传统因明研究方法 | 第17-37页 |
| ·传统佛教经典研习 | 第17-26页 |
| ·佛教典籍的形成——佛经的四次集结与大藏经 | 第17-21页 |
| ·判断究竟佛法的依据——“三法印”“四依法” | 第21页 |
| ·佛教经典在中国的研习 | 第21-23页 |
| ·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经典研读方法——训诂 | 第23-26页 |
| ·因明的研究典籍 | 第26-30页 |
| ·法相唯识宗的“六经十一部” | 第26-27页 |
| ·唐代的因明典籍 | 第27-28页 |
| ·宋代的因明典籍 | 第28-29页 |
| ·明清的因明典籍 | 第29页 |
| ·藏传因明核心典籍 | 第29-30页 |
| ·传统因明论辩实践的研究 | 第30-36页 |
| ·古印度寺院教育的兴起与立宗辩论的修习方法 | 第31-32页 |
| ·藏传佛教寺院“扎仓”以及辩经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32-35页 |
| ·日本的竖义制度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现代佛学研究背景下的因明研究 | 第37-47页 |
| ·近现代佛学研究的范式 | 第37-40页 |
| ·欧洲佛学研究范式 | 第37-38页 |
| ·日本近现代佛学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迎拒之间的中国佛学研究 | 第39-40页 |
| ·基于现代佛学背景下的因明研究 | 第40-45页 |
| ·佛教复兴运动从教内、学界两个方面展开 | 第40-42页 |
| ·现代佛教学术研究开始在中国的兴起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现代哲学背景下的因明研究 | 第47-54页 |
|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 | 第47-50页 |
| ·基于西方传统逻辑体系之上的因明研究 | 第50页 |
| ·林崇安的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