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引言 牟宗三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论文面对的问题 | 第9-13页 |
第一章 、感应与心物:良知感应与意之感应 | 第13-101页 |
第一节 、感应之几 | 第13-39页 |
1、 阳明论感应 | 第13-23页 |
一、 意之所在即是物 | 第13-15页 |
二、 物即事也 | 第15-17页 |
三、 感应之几 | 第17-23页 |
2、 康德论心物之根:综合 | 第23-32页 |
一、 直观与思维 | 第23-26页 |
二、 综合 | 第26-29页 |
三、 有限性 | 第29-32页 |
3、 海德格尔论人物之源:世界图几 | 第32-3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二、 世界之为世界 | 第34-36页 |
三、 人之为人 | 第36-39页 |
第二节 、牟宗三论物我 | 第39-80页 |
4、 牟宗三论我 | 第39-59页 |
一、 我 | 第40-44页 |
二、 二层三我 | 第44-54页 |
三、 三我之综合:作为终极的感应与作为预定和谐的自我坎陷 | 第54-59页 |
5、 牟宗三论物 | 第59-73页 |
一、 物 | 第59-65页 |
二、 物之二分 | 第65-72页 |
三、 二层之“综合” | 第72-73页 |
6、 “超越的区分”之“稳定” | 第73-80页 |
一、 先验的反思:思与知 | 第73-77页 |
二、 智的直觉:知 | 第77-80页 |
第三节 、感应与生命 | 第80-101页 |
7、 孔子之生命 | 第80-86页 |
一、 现代新儒家对孔子生命之不同理解 | 第80-81页 |
二、 “仁智之全”与“心之独张” | 第81-84页 |
三、 一种生命承当 | 第84-86页 |
8、 牟宗三对生命之“调护” | 第86-93页 |
一、 生命:“被对付的一个对象” | 第86-88页 |
二、 “直接反应” | 第88-93页 |
9、 良知感应与意之感应 | 第93-101页 |
一、 “与物同体” | 第93-96页 |
二、 “蔽” | 第96-99页 |
三、 有无之间 | 第99-101页 |
第二章 、智的直觉:一个呓语者的梦 | 第101-157页 |
第四节 、感应与创造 | 第107-153页 |
10、 物自身:“统一体的根基” | 第107-134页 |
一、 自由与自然 | 第107-120页 |
二、 自由与法则 | 第120-134页 |
11、 世界整体性:感应即创造 | 第134-143页 |
一、 《存在与时间》:世界首先并非人的对象 | 第134-135页 |
二、 世界图几:作为本源的人与世界的感应之几 | 第135-141页 |
三、 世界之倾斜:此在的优先地位 | 第141-143页 |
12、 智的直觉:地平线之错置 | 第143-153页 |
一、 作为中介的直观 | 第143-147页 |
二、 康德否定人有智的直觉在实践中的意义 | 第147-148页 |
三、 牟宗三智的直觉说之证明与意图 | 第148-153页 |
第五节 、两层存有论:心之独张(以下存目) | 第153-155页 |
13、 无执的存有论:道德的存有论 | 第153页 |
14、 执的存有论:现象的存有论,“纯理之在其自己” | 第153页 |
15、 两层之“打通”:“一心开二门”与“自我坎陷” | 第153-155页 |
第六节 、价值与存在 | 第155-157页 |
16、 道德的理想主义 | 第155页 |
17、 物物与弃物 | 第155-156页 |
18、 直觉与情感 | 第156-157页 |
第三章 、感应之几:人虽有限而可无限 | 第157-163页 |
第七节 、作用的圆具与存有论的圆具 | 第158-160页 |
19、 有限性 | 第158-159页 |
20、 活动与存有 | 第159页 |
21、 作用的圆具与存有论的圆具 | 第159-160页 |
第八节 、感性知性之“敞开”与“封限” | 第160-163页 |
22、 物之为人最本己的有限性 | 第160-161页 |
23、 无限心 | 第161-162页 |
24、 别子为宗 | 第162-163页 |
第九节 、奠基:“善的生活方式” | 第163页 |
25、 中国哲学的感应法则 | 第163页 |
26、 孟荀之与孔子 | 第163页 |
27、 “善的生活方式” | 第163页 |
结语: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的张力与平衡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