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产生压缩波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35页
   ·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高速铁路隧道发展概述第18-21页
     ·研究背景第18-20页
     ·发展概况第20-2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8页
     ·动模型模拟实验方法的研究第21-24页
     ·压力波的传播和形成机理的研究第24-27页
     ·现场测试第27-28页
   ·削减压缩波及噪声的各种措施第28-33页
     ·修建附属构筑物的改造措施第28-32页
     ·人为控制车内压力第32-33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3-35页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33页
     ·研究内容第33-34页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4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第2章 基本理论第35-54页
   ·数值计算方法基本理论第35-46页
     ·控制方程第36-37页
     ·预处理过程第37-40页
     ·求解过程第40-46页
   ·边界条件第46-49页
     ·隧道壁面的处理第46-47页
     ·隧道内底板处温度的处理第47-48页
     ·列车壁面的处理第48页
     ·初始边界条件第48页
     ·远场边界条件第48-49页
   ·网格的划分第49-54页
     ·计算区域的分区第49-50页
     ·移动网格技术和网格信息交换第50-52页
     ·移动网格技术第52-54页
第3章 隧道空气动力学数学模型和试验相似理论的建立第54-73页
   ·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的基本物理特征第54-57页
     ·隧道入口附近以及隧道内空气流动物理特征第54-55页
     ·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特征第55-57页
     ·隧道压缩波的计算第57页
   ·隧道空气动力学试验相似准则的确定第57-61页
     ·雷诺相似准则的限制条件第57-58页
     ·相似准则-π定理的应用第58-61页
     ·相似关系的确定第61页
   ·实验装置第61-68页
     ·设备的结构及功能第62页
     ·试验装置第62-65页
     ·速度测量系统第65-66页
     ·空气炮的工作原理第66页
     ·列车模型发射速度的控制第66-67页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第67-68页
   ·实验装置的验证第68-71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1页
   ·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第71-73页
第4章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流场特性的研究第73-112页
   ·压力场的研究第73-95页
     ·压缩波波形的研究第73-77页
     ·等压线分布第77-79页
     ·列车表面受力变化第79-81页
     ·列车在单、双线隧道内运行时压力波的特性研究第81-83页
     ·列车在单、双线隧道内运行时压力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3-89页
     ·隧道中压缩波的衰减第89-92页
     ·隧道中压缩波的变形第92-93页
     ·非线性效应对压缩波的影响第93-95页
   ·速度场的研究第95-112页
     ·隧道列车风(列车活塞风)的时程变化规律第95-99页
     ·列车风速度的影响因素第99-101页
     ·对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在隧道入口附近产生涡环的分析第101-105页
     ·列车速度以及列车头部形状对喷射流速的影响第105-112页
第5章 列车头部及竖井对压力的影响第112-129页
   ·列车头部形状对隧道内压力变化的影响第112-118页
     ·列车头部基本形状的效果第112-114页
     ·列车头部形状的优化第114-118页
   ·坑道及竖井对压力及压力梯度变化的影响第118-129页
     ·板式道床隧道内的坑道对隧道内压力的影响第118-123页
     ·竖井对隧道内压力以及压力梯度变化的影响第123-129页
第6章 隧道缓冲结构对压力变化的影响第129-167页
   ·常断面缓冲结构对压缩波的影响第129-138页
     ·实验设置第130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30-135页
     ·缓冲结构下压缩波形成的机理分析第135-138页
   ·缓冲结构形状对压力及压力梯度变化影响第138-148页
     ·不同缓冲结构形式对压力及压力梯度变化的影响第138-144页
     ·等断面积开口缓冲结构的影响第144-148页
   ·列车通过带有缓冲结构的隧道时对压缩波的影响第148-167页
     ·缓冲结构形式及测点布置第148-150页
     ·Ⅰ、Ⅱ、Ⅲ型缓冲结构下压力及压力梯度变化第150-157页
     ·分析第157-158页
     ·缓冲结构下对Howe等公式的修正第158-167页
结论第167-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1页
附录Ⅰ: 设备总体布局图第181-182页
附录Ⅱ: 高速列车穿越隧道时流场分布第182-184页
附录Ⅲ: 高速列车穿越带竖井的隧道时流场分布第184-186页
附录Ⅳ: 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会车时的流场分布第186-189页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态车队管理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
下一篇:城市污水臭氧消毒宏观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