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引言 | 第7-9页 |
·具有战略意义的洁净燃料水煤浆 | 第9-11页 |
·锅炉沾污结渣的危害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炉内冷态空气动力场的模拟 | 第13-39页 |
·引言 | 第13页 |
·控制流体流动状态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13-14页 |
·湍流模型 | 第14-2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时均湍流运动方程的导出 | 第15-16页 |
·各种湍流模型简介 | 第16-18页 |
·本文采用的模型和微分方程 | 第18-20页 |
·求解湍流运动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引言 | 第20页 |
·前人的工作 | 第20-21页 |
·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炉内空气动力场的数值模拟 | 第22-38页 |
·引言 | 第22-25页 |
·燃烧器冷态调试试验 | 第25-29页 |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锅炉的结渣机理 | 第39-63页 |
·煤中矿物质 | 第39-45页 |
·矿物质的来源 | 第39页 |
·矿物质中主要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 第39-41页 |
·煤灰成分对锅炉受热面外部工作的影响 | 第41-45页 |
·锅炉的结渣过程 | 第45-48页 |
·结渣过程的动态特性实验 | 第48-56页 |
·本章小节 | 第56-63页 |
第四章 模糊综合判断模型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一些常规的判断方法 | 第63-64页 |
·常规判别法的缺点 | 第64-65页 |
·模糊综合判断模型 | 第65-69页 |
·灰成分分析 | 第69-70页 |
·结渣倾向的判断 | 第70-72页 |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油炉改烧水煤浆后锅炉受热面传热特性及其污染物的排放 | 第73-92页 |
·引言 | 第73页 |
·炉膛传热特性的变化 | 第73-86页 |
·火焰黑度的计算和测量 | 第74-78页 |
·锅炉的热力计算 | 第78-85页 |
·锅炉的热效率测试结果 | 第85页 |
·炉内温度的测量结果 | 第85-86页 |
·对流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变化 | 第86-87页 |
·污染物的排放特性 | 第87-91页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