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SO_2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3页 |
| ·我国SO2的排放现状 | 第12-13页 |
| ·SO_2控制技术概述 | 第13-17页 |
| ·燃烧前脱硫技术 | 第14页 |
| ·燃烧中脱硫技术 | 第14-16页 |
| ·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技术 | 第16-17页 |
| ·本文内容与目的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湿法烟气脱硫研究综述 | 第19-37页 |
| ·国外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20-22页 |
| ·美国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21页 |
| ·德国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21页 |
| ·日本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21-22页 |
| ·国内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22页 |
| ·常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介绍 | 第22-30页 |
| ·石灰/石灰石浆液洗涤法 | 第22-26页 |
| ·双碱法 | 第26-27页 |
| ·氧化镁法 | 第27-28页 |
| ·海水脱硫法 | 第28-29页 |
| ·柠檬酸钠法 | 第29页 |
| ·磷铵肥法 | 第29-30页 |
|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 ·腐蚀 | 第30-31页 |
| ·堵塞和结垢 | 第31页 |
| ·吸收剂的选择使用 | 第31页 |
| ·增加气液接触 | 第31页 |
| ·除湿系统优化设计 | 第31-32页 |
| ·控制氧化技术 | 第32页 |
| ·WFGD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32-35页 |
| ·降低W-FGD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 第32-33页 |
| ·开发更先进WFGD系统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湿法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37-4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试验系统 | 第37-43页 |
| ·脱硫塔主体 | 第38-41页 |
| ·风系统 | 第41页 |
| ·浆液系统 | 第41页 |
| ·氧化系统 | 第41页 |
| ·石膏沉降系统 | 第41-42页 |
| ·测试系统 | 第42-43页 |
| ·湿法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步骤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液柱冲击式湿法脱硫装置的试验研究 | 第45-58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SO_2的吸收原理和过程 | 第46-47页 |
| ·试验工况和内容 | 第47-49页 |
| ·阻力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 ·风速及喷淋密度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阻挡元件形状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 第50页 |
| ·通流截面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阻挡层高度对阻力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脱硫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 ·喷液密度、塔内风速、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液柱冲击塔的内部结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 ·阻挡元件形状对脱硫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通流截面对脱硫特性的影响 | 第54页 |
| ·阻挡层高度对脱硫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吸收剂为生石灰和石灰石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液柱冲击塔氧化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58-76页 |
| ·引言 | 第58-60页 |
| ·动力学方程 | 第60-61页 |
| ·反应控制步骤与本征反应速率方程 | 第60页 |
| ·氧吸收速率方程 | 第60-61页 |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61-63页 |
| ·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 ·初始浆液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pH值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灰渣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氧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67-68页 |
| ·添加剂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68页 |
| ·控制石膏晶体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68-72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69页 |
| ·表面活性剂对晶形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盐类对晶形的影响 | 第70页 |
| ·处理时间对晶形的影响 | 第70页 |
| ·溶液过饱和度对晶形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杂质对晶形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改善石膏质量的途径 | 第72-73页 |
| ·提高脱硫效率 | 第72页 |
| ·提高吸收剂的质量 | 第72页 |
| ·提高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 | 第72-73页 |
| ·定期进行清洗 | 第73页 |
| ·对氧化系统的强化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湍球塔湿法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 | 第76-91页 |
| ·引言 | 第76-77页 |
| ·湍球床内部传质研究 | 第77-78页 |
| ·实验装置及测定方法 | 第78-8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7页 |
| ·湍球塔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计算模型 | 第80-85页 |
| ·气体速度对填料球阻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 ·静止床层高度对塔内阻力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液体喷淋量对塔体阻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 ·填料球类型对压降的影响 | 第84-85页 |
| ·湍球塔脱硫试验研究 | 第85-87页 |
| ·SO_2入口浓度对脱硫效果影响 | 第86页 |
| ·液气比对脱硫效果影响 | 第86页 |
| ·浆液浓度对脱硫效果影响 | 第86-87页 |
| ·对几个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 第七章 液柱冲击塔湿法烟气脱硫的理论研究 | 第91-110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前人工作简介 | 第91-92页 |
| ·液柱冲击塔SO_2吸收模型构思 | 第92-93页 |
| ·液柱冲击塔SO_2吸收模型 | 第93-106页 |
| ·SO_2吸收过程各反应步骤模型 | 第93-98页 |
| ·液柱冲击塔SO_2吸收模型 | 第98-103页 |
| ·模型所需参数 | 第103-106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10-112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