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论 | 第1-33页 |
第一节 中介目标的地位及选择标准 | 第13-18页 |
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地位 | 第13-14页 |
中介目标的选择依据 | 第14页 |
八十年代以前 | 第14-15页 |
八十年代以来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趋势 | 第18-21页 |
货币政策框架的趋同性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 | 第18-19页 |
货币政策目标趋向一致 | 第18页 |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 第18-19页 |
货币政策透明度大大提高 | 第19页 |
对开数量调节的关注有所下降,更加重视利率杠杆的作用 | 第19-20页 |
在尊重视的前提下,强调政策操作的灵活性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充当中介目标的主要经济变量 | 第21-26页 |
英、美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 第21-25页 |
美国的情况 | 第21-24页 |
英国的情况 | 第24-25页 |
充当中介目标的主要经济变量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汇率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26-28页 |
汇率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26-27页 |
钉住汇率的特点 | 第27-28页 |
第五节 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28-30页 |
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28-29页 |
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的特点 | 第29-30页 |
第六节 利率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30-33页 |
利率充当中介目标的依据 | 第30-31页 |
利率充当中介目标的特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货币量充当中介目标的合适性考察(上) | 第33-56页 |
第一节 我国——直以各种货币量为中介目标 | 第33-37页 |
1950-1984年,高度关注现金投放 | 第33-35页 |
1985-1995年,以“贷款规模”为中介目标 | 第35-36页 |
1996以来 以货币供应量力中介目标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影响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37-44页 |
从交易流通速度到国民收入流通速度 | 第37-38页 |
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不同观点 | 第38-41页 |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 第38-39页 |
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 | 第39-41页 |
金融创新和统计误差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三节 货币量指标相关性的国际经验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我国货币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56页 |
第三章 货币量充当中介目标的合适性考察(下) | 第56-77页 |
第一节 关于货币量可控性的争论 | 第56-60页 |
金属货币流通时期 | 第56-58页 |
信用货币流通时期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政府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么? | 第60-65页 |
基本的分析框架 | 第60-61页 |
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货币量没有意义 | 第61页 |
存在交易成本时的情况:央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量 | 第61-64页 |
金融创新对央行控制行为的规避 | 第61-63页 |
直接融资对央行控制行为的规避 | 第63页 |
国际资本流动对央行控制行为的反作用 | 第63页 |
政治压力和“最后贷款人”职能对央行控制行为的反作用 | 第63-64页 |
正确认识国债货币化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对我国货币量可控性的实证考察 | 第65-77页 |
1957-1984年,对现金投放有计划性的考察 | 第65-68页 |
1985-1995年,对贷款规模遵守程度的考察 | 第68-70页 |
1994以来 对货币量增长计划完成情况的考察 | 第70-77页 |
对基础货币发放可控性的考察 | 第70-72页 |
对货币乘数稳定性的考察 | 第72-77页 |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行为分析 | 第72-74页 |
居民和企业持有现金行为分析 | 第74-76页 |
对货币增长计划完成情况的考察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利率充当中介目标的合适性考察 | 第77-93页 |
第一节 利率对物价水平的调节机制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利率对我国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 第79-83页 |
改革开放前利率杠杆受到忽视 | 第79-80页 |
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充当中介目标创造了可能 | 第80-83页 |
第三节 我国利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3-88页 |
影响我国投资的因素分析 | 第84-88页 |
收益率的变动 | 第84-85页 |
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 | 第85-86页 |
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行为 | 第86页 |
金融产品创新 | 第86页 |
企业自有资本余的充足程度 | 第86-87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87-88页 |
第四节 利率指标的可控性分析 | 第88-91页 |
影响我国利差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88-91页 |
金融体系的效率 | 第88页 |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 第88-89页 |
日益频繁的资本跨国流动 | 第89页 |
货币政策的制度设计及操作技巧 | 第89-90页 |
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90页 |
不同市场之间的分割 | 第90-91页 |
对利率调节可控性的实证检验 | 第91页 |
第五节 利率充当中介目标的若干现实困难 | 第91-93页 |
尚未形成平均利润率限制了利率的作用范围 | 第91-92页 |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给企业行为带来不确定性 | 第92页 |
我国目前可资借鉴的利率调节经验非常少 | 第92页 |
计划调节的经验不能用来指导市场调节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一种新的操作思路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汇率充当中介目标的合适性考察 | 第93-96页 |
从相关性的角度看 | 第93-94页 |
从可控性的角度看 | 第94页 |
固定汇率制的其他缺陷 | 第94-96页 |
第二节 “盯住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内容 | 第96-100页 |
“盯住通货膨胀率”的引入 | 第96-97页 |
“盯住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内容 | 第97-100页 |
对物价稳定的高度关注 | 第98页 |
多种经济变量成为决策依据 | 第98-99页 |
对中央银行的约束大大增强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盯住通货膨胀率”: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 第100-106页 |
第六章 转向盯住适度通货膨胀率___初步的结论 | 第106-122页 |
第一节 一种可行的选择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作为政策目标的通货膨胀率 | 第108-112页 |
从总量平衡的角度理解物价稳定 | 第108-110页 |
我国物价水平衡量标准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通货膨胀率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盯住适度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操作 | 第112-115页 |
央行责任更加明确,对央行的约束进一步强化 | 第112-113页 |
更加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政策操作的指导意义 | 第113-114页 |
央行自主权更加扩大,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 第114页 |
强调对真实利率的调节 | 第114-115页 |
区分外部冲击的性质和来源,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 第115页 |
第四节 多种政策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物价稳定 | 第115-122页 |
多种政策配合的必要 | 第115-117页 |
扩大内需期间多种政策配合的实践 | 第117-119页 |
平衡对外收支方面 | 第117页 |
财政政策方面 | 第117-118页 |
货币政策方面 | 第118-119页 |
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促进需求的自主性增长 | 第119-120页 |
积极的财政政策:慎重退出 | 第120-122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2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