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国内外高拱坝坝肩坝基稳定研究方法 | 第9-20页 |
1.1 概述 | 第9-11页 |
1.2 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方法 | 第11-16页 |
1.3 拱坝坝肩稳定分析实例 | 第16-20页 |
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特色 | 第20-34页 |
2.1 地质力学模型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2.2 地质力学模型破坏试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3 三种破坏试验方法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4 变温相似材料 | 第29-31页 |
2.5 变温相似材料的应用实例 | 第31-34页 |
3、 溪洛渡拱坝坝肩稳定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 第34-80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4-37页 |
3.1.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35页 |
3.1.2 岩体结构面特性 | 第35页 |
3.1.3 层间、层内错动带性状 | 第35-36页 |
3.1.4 试验研究的目的 | 第36-37页 |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37-48页 |
3.2.1 模型的相似条件 | 第37页 |
3.2.2 模型几何比尺C_L选择及模拟范围确定 | 第37-38页 |
3.2.3 坝肩、坝基岩体地质构造模拟与简化 | 第38页 |
3.2.4 模型材料研制 | 第38-41页 |
3.2.5 模型荷载及加载系统 | 第41-42页 |
3.2.6 破坏试验方法及试验程序确定 | 第42-43页 |
3.2.7 模型量测系统 | 第43-45页 |
3.2.8 模型砌筑与加工工艺 | 第45-48页 |
3.3 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3.3.1 试验过程及测试成果 | 第48页 |
3.3.2 坝体位移分布规律 | 第48-49页 |
3.3.3 两坝肩及抗立体表面位移(δ_P)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3.3.4 层间、层内错动带相对位移(Δδ)分布特性 | 第50-52页 |
3.3.5 坝体下游面典型高程应变分布特点 | 第52-53页 |
3.4 模型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及综合稳定安全度评价 | 第53-56页 |
3.4.1 模型破坏过程 | 第53页 |
3.4.2 模型最终破坏形态及特征 | 第53-54页 |
3.4.3 坝肩综合稳定安全度评价 | 第54-56页 |
3.5 结论及建议 | 第56-57页 |
附图 | 第57-80页 |
4、 强度储备试验中温度变化对试验成果影响分析 | 第80-112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80-82页 |
4.2 ANSYS非线性结构分析基本原理 | 第82-87页 |
4.2.1 创建有限元模型 | 第82-85页 |
4.2.2 加载和求解 | 第85页 |
4.2.3 求解结果及后处理 | 第85-87页 |
4.3 ANSYS热分析及热——结构耦合分析原理 | 第87-90页 |
4.3.1 热分析原理 | 第87-88页 |
4.3.2 热—结构耦合分析原理 | 第88-90页 |
4.4 变温相似材料热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90-94页 |
4.4.1 线膨胀系数测试原理 | 第90-91页 |
4.4.2 试件的制作及测试结果 | 第91-94页 |
4.5 ANSYS计算方案及成果分析 | 第94-100页 |
4.5.1 非线性结构分析(方案一) | 第96-97页 |
4.5.2 热—结构耦合分析(方案二) | 第97-98页 |
4.5.3 热分析(方案三) | 第98-100页 |
4.6 温度在地质力学试验中影响程度的评价 | 第100-103页 |
4.6.1 附加温度场影响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4.6.2 温度影响程度评价 | 第102-103页 |
附图 | 第103-112页 |
5、 综合分析及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