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

论文提要(中文)第1-4页
论文提要(英文)第4-10页
绪论第10-27页
 一、 宪政的西方意义第11-15页
  (一) 什么是宪政第11-12页
  (二) 民主概念第12页
  (三) 共和概念第12-13页
  (四) 概念的相关性第13-14页
  (五) 历史来源第14-15页
 二、 宪政的中国意义第15-27页
  (一) 为什么需要宪政第16-19页
  (二) 价值的两个层次第19-27页
第一章 受损的传统世界第27-41页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第27-28页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第28-34页
  (一) 儒家官僚与洋务第28-30页
  (二) 保守主义者的抵抗第30-31页
  (三) 改良主义者的声音第31-34页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第34-38页
  (一) 对儒家传统的审慎批评第34-35页
  (二) “民本”与“民主”第35-38页
 四、 遗产与资源第38-41页
第二章 西方的诱惑第41-85页
 一、 制度的重要性第41-51页
  (一) 觉醒第41-42页
  (二) 向专制主义开战第42-44页
  (三) 议院与民权第44-47页
  (四) 民权与传统资源第47-49页
  (五) 宪政中的人与民第49-51页
 二、 传统与西化第51-65页
  (一) 寻求自主第51-52页
  (二) 平等理念第52-55页
  (三) 重读传统第55-57页
  (四) 调和中西第57-61页
  (五) 停止不前的进化论第61-65页
 三、 在中西之间第65-74页
  (一) “群”概念第65-68页
  (二) “新民”概念第68-70页
  (三) 自由的用途第70-72页
  (四) 易变的思想第72-74页
 四、 以自由为体第74-85页
  (一) 进化论第74-76页
  (二) 富强之道第76-78页
  (三) 两个自由概念第78-82页
  (四) 中国思想的范式第82-85页
第三章 求生之道第85-103页
 一、 预备立宪第85-90页
  (一) 为了活下去第85-87页
  (二) 宪政编查馆第87-88页
  (三) 资政院和咨议局第88-90页
 二、 宪法性文件第90-98页
  (一) 最差的“宪法”第90-92页
  (二) 丢不下的儒家传统第92-94页
  (三) 君主官僚制第94-98页
  (四) 清廷“宪政”的本质第98页
 三、 宪政的“预备”第98-103页
  (一) 焦灼的情绪第98-99页
  (二) 议会问题第99-100页
  (三) 分权与制衡第100页
  (四) 地方自治第100-103页
第四章 革命第103-136页
 一、 论战第103-110页
  (一) “排满”问题第103-105页
  (二) 立宪与共和第105-106页
  (三) 国民资格问题第106-108页
  (四) 论战中的同一性第108-110页
 二、 革命中的隐患第110-114页
  (一) 皇帝与辫子第110-111页
  (二) 队伍与旗帜第111-114页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第114-120页
  (一) 共和主义的期待第114-115页
  (二) 苦涩的妥协第115-118页
  (三) 临时约法的矛盾第118-120页
 四、 探求新方案第120-136页
  (一) 民权主义第120-122页
  (二) 疏离西方第122-126页
  (三) 弃绝自由第126-129页
  (四) 平等的中国语义第129-131页
  (五) 五权宪法第131-136页
第五章 “五四”思想第136-178页
 一、 告别传统第136-150页
  (一) 反孔教第136-140页
  (二) “青年”的价值第140-143页
  (三) 科学与民主第143-146页
  (四) 思想的缺陷第146-147页
  (五) 民族主义第147-150页
 二、 惟民主义第150-159页
  (—) 富强的工具第150-152页
  (二) 人民的民主第152-155页
  (三) 痛苦的思想第155-159页
 三、 自由主义第159-178页
  (一) 走不通的路第159-163页
  (二) 不变的立场第163-169页
  (三) 个人的位置第169-172页
  (四) 苦味的自由主义第172-178页
第六章 历史的意义第178-187页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第178-182页
 二、 中国目标第182-184页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第184-187页
结论第187-189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89-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债转股的法律分析
下一篇:论证券交易欺诈行为的民事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