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16页 |
| 1. 肾虚与消渴的关系 | 第10-11页 |
| 2. 《金匮·消渴》条文的启示 | 第11-12页 |
| 3. 肾水的进一步受损是下消发病的基础 | 第12-13页 |
| 4. 水火失济,阴阳失调为下消的重要病机 | 第13-14页 |
| 5. 瘀血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第14-15页 |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组方构想及方药分析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 降糖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6-36页 |
| 实验一 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大鼠模型的改良实验 | 第16-2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17-19页 |
| 2.1 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变化 | 第17-18页 |
| 2.2 对血糖的影响 | 第18页 |
| 2.3 对肾功能、血脂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 第18-19页 |
| 2.4 病理切片结果 | 第19页 |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9-21页 |
| 实验二 降糖益肾方对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21-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 2.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23-24页 |
| 2.2 光镜观察结果 | 第24-25页 |
| 2.3 各组体重/肾重、血糖、肾功能变化 | 第25页 |
| 2.4 各组血脂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 2.5 各组血流动力学及Na~+-K~+-ATP酶的改变 | 第26-27页 |
| 3. 分析与讨论 | 第27-31页 |
| 3.1 糖代谢紊乱与DN的发展 | 第27-28页 |
| 3.2 血管活性因子的调节作用与DN的关系 | 第28-29页 |
| 3.3 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变化与肾小球硬化 | 第29-30页 |
| 3.4 降糖益肾方内滋阴益气药物与活血药物的分别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 实验三 降糖益肾方对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大鼠模型肾小球TGF-β_1因子及Ⅳ型胶原水平的影响 | 第31-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部分 降糖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作用的临床研究 | 第36-4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37页 |
| 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7页 |
| 5. 治疗方法 | 第37页 |
| 6. 观察指标 | 第37-38页 |
| 7. 统计学处理 | 第38页 |
| 8. 观察结果 | 第38-40页 |
| 9. 讨论 | 第40-43页 |
| 9.1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特点分析 | 第40页 |
| 9.2 降糖益肾方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40-41页 |
| 9.3 对脂类代谢影响的意义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第45-51页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附图片 | 第61-63页 |
| 鸣 谢 | 第63-64页 |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著作、课题成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