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经济转型期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

第一章 导论第1-2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 分析框架第14-20页
  (一) 转型期银行业风险分析第14-15页
  (二) 转型期银行业风险控制第15-20页
 三、 研究主线第20-22页
  (一) 分析转型时期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特征第20页
  (二) 动态考虑开放条件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第20-21页
  (三) 结合转型与开放的特点研究控制银行风险的措施第21页
  (四) 研究通过健全信用制度探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1-22页
第二章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性风险第22-40页
 第一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银行体系运作及其风险第22-28页
  一、 金融体系的作用第22页
  二、 不完全信息与信贷配给理论第22-23页
  三、 银行风险的类型第23-25页
  四、 银行危机第25-28页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的金融环境及其风险第28-32页
 第三节 经济转型时期银行体制问题第32-36页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的渐进市场化改革第36-40页
  一、 中央银行逐渐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转变第36-37页
  二、 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第37-38页
  三、 外资银行的发展第38-39页
  四、 推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的原因第39-40页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风险的几个层次第40-55页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风险的总体分析第40-46页
  一、 发生系统性银行业的两种情况第40-42页
  二、 我国银行业已出现系统性风险第42-44页
  三、 中央银行处理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44页
  四、 我国银行业虽出现严重问题,但目前存在化解风险的有利条件,如措施得力不会发生银行危机第44-46页
 第二节 中资银行的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第46-49页
  一、 中资银行的风险是银行体系的主要问题第46页
  二、 银行体系的存量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第46-47页
  三、 银行体系的新增流量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第47-49页
 第三节 外部金融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第49-52页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提出了紧迫要求第49页
  二、 金融开放增加外汇管理的难度,可能造成实质性的货币兑换程度的提高第49页
  三、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第49-52页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风险恶化的几种现实可能第52-55页
  一、 国内银行体制积累的问题恶化第52页
  二、 外部金融环境的突变引起第52-53页
  三、 中国银行市场的整合第53页
  四、政府处理风险的机制第53-55页
第四章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风险防范第55-68页
 第一节 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存量、实现银行再生的必要性第55-59页
  一、 重视存量风险的处理第55-57页
  二、 银行体系的稳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第57-58页
  三、 加强中国银行体系的战略意义第58-59页
 第二节 银行重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59-63页
  一、 我国银行重组的运行情况第59页
  二、 关于转移不良资产的问题第59-60页
  三、改变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第60-61页
  四、以银行重组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有利于经济转型的顺利实现 第61-63页
 第三节 处理银行风险过程中的两个关系第63-65页
 第四节 稳定我国银行业的思路第65-68页
  一、 推进国有银行的改革第65-66页
  二、 及时化解中小银行的支付风险第66页
  三、 有序开放金融第66-68页
第五章 建立防范风险的市场抵补机制第68-75页
 第一节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第68-73页
  一、 立法和司法制度、第68-69页
  二、 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第69-70页
  三、 支付和结算第70页
  四、 金融工具及市场准入第70-73页
 第二节 限制公共部门的扭曲第73-75页
  一、 最后贷款人工具第73页
  二、 存款保险第73-74页
  三、 退出政策第74-75页
第六章 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制度第75-84页
 第一节 银行监管制度的理念第75-79页
  一、 监管的作用及其不同的监管倾向第75页
  二、 监管对银行个体行为的控制第75-76页
  三、 通过监管控制风险的手段第76-77页
  四、 注意大型银行风险对整体银行业风险的影响第77-78页
  五、 培育国内和国际的监管协调第78-79页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加强我国银行监管的措施第79-84页
  一、 要尽快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和严格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第79-80页
  二、 尽快建立早期的风阶监测、识别、预警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防范和化解第80-81页
  三、 健全监管法规第81-82页
  四、 扩大国际合作第82页
  五、 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品格第82-84页
第七章 转型时期银企关系的建立:渐进完善的过程第84-90页
 第一节 银行治理结构概述第84-87页
  一、 银行所有制与经营效率第84-85页
  二、 银行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第85-87页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的银企关系的制度创新第87-90页
  一、 银企关系的类型第87页
  二、 银企关系的几种组合第87-88页
  三、 建立转型时期相对稳定、高效率的银企关系第88-89页
  四、 银企关系演变的可能路径第89-90页
第八章 动态处理市场化、开放进程中的银行业风险第90-102页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第90-92页
 第二节 金融市场化进程对银行业的影响第92-96页
  一、 北欧在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第92-93页
  二、 北欧发生的银行危机对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启示第93-94页
  三、 平稳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对策第94-96页
 第三节 动态监控市场化、开放的进程第96-102页
  一、 动态监控的战略第96页
  二、 建立银行风险监测指标第96-97页
  三、 建立应急措施第97-102页
第九章 改革银行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102-110页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与银行体系之间的作用机制第102-106页
  一、 宏观经济环境决定银行业的基本情况第102页
  二、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部冲击是影响银行业稳定的另一个因素第102-103页
  三、 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波动第103-104页
  四、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第104-106页
 第二节 银行体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第106-110页
  一、 脆弱的银行体系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第106-107页
  二、 不健全的银行体系抑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第107-108页
  三、 脆弱的银行体系制约货币政策的操作第108-109页
  四、 健全的银行体系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第109-110页
全文结语: 不同金融体系下的稳定与效率: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第110-115页
 一、 不同金融体系下的稳定与效率第110-111页
 二、 融资途径单一易积累金融风险第111页
 三、 多元化金融体系的作用第111页
 四、 我国的对策第111-115页
附件第11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后记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
下一篇:亚种间杂交稻根源细胞分裂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