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2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 分析框架 | 第14-20页 |
(一) 转型期银行业风险分析 | 第14-15页 |
(二) 转型期银行业风险控制 | 第15-20页 |
三、 研究主线 | 第20-22页 |
(一) 分析转型时期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特征 | 第20页 |
(二) 动态考虑开放条件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 | 第20-21页 |
(三) 结合转型与开放的特点研究控制银行风险的措施 | 第21页 |
(四) 研究通过健全信用制度探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性风险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银行体系运作及其风险 | 第22-28页 |
一、 金融体系的作用 | 第22页 |
二、 不完全信息与信贷配给理论 | 第22-23页 |
三、 银行风险的类型 | 第23-25页 |
四、 银行危机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的金融环境及其风险 | 第28-32页 |
第三节 经济转型时期银行体制问题 | 第32-36页 |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的渐进市场化改革 | 第36-40页 |
一、 中央银行逐渐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转变 | 第36-37页 |
二、 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 | 第37-38页 |
三、 外资银行的发展 | 第38-39页 |
四、 推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的原因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风险的几个层次 | 第40-55页 |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风险的总体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发生系统性银行业的两种情况 | 第40-42页 |
二、 我国银行业已出现系统性风险 | 第42-44页 |
三、 中央银行处理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四、 我国银行业虽出现严重问题,但目前存在化解风险的有利条件,如措施得力不会发生银行危机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中资银行的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一、 中资银行的风险是银行体系的主要问题 | 第46页 |
二、 银行体系的存量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 银行体系的新增流量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外部金融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提出了紧迫要求 | 第49页 |
二、 金融开放增加外汇管理的难度,可能造成实质性的货币兑换程度的提高 | 第49页 |
三、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 第49-52页 |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风险恶化的几种现实可能 | 第52-55页 |
一、 国内银行体制积累的问题恶化 | 第52页 |
二、 外部金融环境的突变引起 | 第52-53页 |
三、 中国银行市场的整合 | 第53页 |
四、政府处理风险的机制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风险防范 | 第55-68页 |
第一节 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存量、实现银行再生的必要性 | 第55-59页 |
一、 重视存量风险的处理 | 第55-57页 |
二、 银行体系的稳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 第57-58页 |
三、 加强中国银行体系的战略意义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银行重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59-63页 |
一、 我国银行重组的运行情况 | 第59页 |
二、 关于转移不良资产的问题 | 第59-60页 |
三、改变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 第60-61页 |
四、以银行重组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有利于经济转型的顺利实现 | 第61-63页 |
第三节 处理银行风险过程中的两个关系 | 第63-65页 |
第四节 稳定我国银行业的思路 | 第65-68页 |
一、 推进国有银行的改革 | 第65-66页 |
二、 及时化解中小银行的支付风险 | 第66页 |
三、 有序开放金融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建立防范风险的市场抵补机制 | 第68-75页 |
第一节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第68-73页 |
一、 立法和司法制度、 | 第68-69页 |
二、 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69-70页 |
三、 支付和结算 | 第70页 |
四、 金融工具及市场准入 | 第70-73页 |
第二节 限制公共部门的扭曲 | 第73-75页 |
一、 最后贷款人工具 | 第73页 |
二、 存款保险 | 第73-74页 |
三、 退出政策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制度 | 第75-84页 |
第一节 银行监管制度的理念 | 第75-79页 |
一、 监管的作用及其不同的监管倾向 | 第75页 |
二、 监管对银行个体行为的控制 | 第75-76页 |
三、 通过监管控制风险的手段 | 第76-77页 |
四、 注意大型银行风险对整体银行业风险的影响 | 第77-78页 |
五、 培育国内和国际的监管协调 | 第78-79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加强我国银行监管的措施 | 第79-84页 |
一、 要尽快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和严格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 | 第79-80页 |
二、 尽快建立早期的风阶监测、识别、预警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防范和化解 | 第80-81页 |
三、 健全监管法规 | 第81-82页 |
四、 扩大国际合作 | 第82页 |
五、 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品格 | 第82-84页 |
第七章 转型时期银企关系的建立:渐进完善的过程 | 第84-90页 |
第一节 银行治理结构概述 | 第84-87页 |
一、 银行所有制与经营效率 | 第84-85页 |
二、 银行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85-87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的银企关系的制度创新 | 第87-90页 |
一、 银企关系的类型 | 第87页 |
二、 银企关系的几种组合 | 第87-88页 |
三、 建立转型时期相对稳定、高效率的银企关系 | 第88-89页 |
四、 银企关系演变的可能路径 | 第89-90页 |
第八章 动态处理市场化、开放进程中的银行业风险 | 第90-102页 |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 | 第90-92页 |
第二节 金融市场化进程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92-96页 |
一、 北欧在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 | 第92-93页 |
二、 北欧发生的银行危机对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启示 | 第93-94页 |
三、 平稳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对策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动态监控市场化、开放的进程 | 第96-102页 |
一、 动态监控的战略 | 第96页 |
二、 建立银行风险监测指标 | 第96-97页 |
三、 建立应急措施 | 第97-102页 |
第九章 改革银行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02-110页 |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与银行体系之间的作用机制 | 第102-106页 |
一、 宏观经济环境决定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 第102页 |
二、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部冲击是影响银行业稳定的另一个因素 | 第102-103页 |
三、 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波动 | 第103-104页 |
四、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银行体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一、 脆弱的银行体系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 第106-107页 |
二、 不健全的银行体系抑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 第107-108页 |
三、 脆弱的银行体系制约货币政策的操作 | 第108-109页 |
四、 健全的银行体系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 第109-110页 |
全文结语: 不同金融体系下的稳定与效率: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 第110-115页 |
一、 不同金融体系下的稳定与效率 | 第110-111页 |
二、 融资途径单一易积累金融风险 | 第111页 |
三、 多元化金融体系的作用 | 第111页 |
四、 我国的对策 | 第111-115页 |
附件 | 第11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