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 第1-22页 |
| 第一章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 第22-120页 |
| 第一节 婚姻的成立 | 第22-50页 |
| 一、 唐代法定婚龄及实践 | 第23-27页 |
| 二、 唐代许婚制度 | 第27-31页 |
| 三、 法定主婚人与媒妁制 | 第31-34页 |
| (一) 法定主婚人 | 第32-33页 |
| (二) 媒妁制度 | 第33-34页 |
| 四、 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及法律责任 | 第34-45页 |
| (一) 违婚为婚 | 第34-45页 |
| 1. 禁为婚妄冒 | 第34-35页 |
| 2. 禁有妻更娶 | 第35-38页 |
| 3. 禁同姓为婚与亲属为婚 | 第38页 |
| 4. 禁娶逃亡妇女为妻妾 | 第38页 |
| 5. 禁监临官娶监临女为妻妾 | 第38-41页 |
| 6. 禁良贱为婚 | 第41-44页 |
| 7. 禁僧道为婚 | 第44-45页 |
| 8. 违律为婚而又恐喝、强娶 | 第45页 |
| 五、 嫁娶违律及法律责任 | 第45-50页 |
| (一) 居丧嫁娶 | 第46-48页 |
| 1. 居父母丧、夫丧嫁娶 | 第46-47页 |
| 2. 居期亲丧嫁娶 | 第47-48页 |
| (二) 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 | 第48-50页 |
| 第二节 婚姻的效力 | 第50-57页 |
| 一、 身份法上的效力 | 第50-54页 |
| (一) 出嫁女与其母家的关系 | 第50-51页 |
| (二) 出嫁女与夫家的关系 | 第51-54页 |
| 二、 财产法上的效力 | 第54-55页 |
| 三、 夫妻在法律上的地位 | 第55-57页 |
| 1. 法律确认礼教男尊女卑的原则 | 第55-56页 |
| 2. 夫对妻的权利 | 第56页 |
| 3. 妻对夫的义务 | 第56-57页 |
| 4. 夫妻相犯 | 第57页 |
| 第三节 夫、妻、媵、妾制 | 第57-64页 |
| 一、 媵、妻、妾 | 第57-61页 |
| 二、 对妾的法律地位的总认识 | 第61-64页 |
| 第四节 婚姻的终止 | 第64-87页 |
| 一、 概念 | 第64-66页 |
| 二、 离婚类型 | 第66-85页 |
| (一) 出妻 | 第66-81页 |
| 1.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离婚方式——出妻 | 第66-68页 |
| 2. 出妻的法定条件 | 第68-74页 |
| 3. 出妻的法定限制条件——三不去 | 第74-75页 |
| 4. 出妻程序 | 第75-76页 |
| 5. 从“无子”与“妒忌”出妻看唐代七出三不去离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第76-81页 |
| (二) 和离 | 第81-83页 |
| (三) 义绝 | 第83-85页 |
| 三、 离婚的效力 | 第85-87页 |
| (一) 身份方面的效力 | 第85-87页 |
| (二) 财产方面的效力 | 第87页 |
| 第五节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演变及成因 | 第87-104页 |
| 一、 同姓不婚到同宗共姓不婚的飞跃 | 第87-98页 |
| 二、 增补禁外姻无服尊卑婚 | 第98-104页 |
| 第六节 唐代婚姻法律与唐代社会 | 第104-120页 |
| 一、 唐代诏令与士族婚 | 第104-108页 |
| 二、 唐中前期贞节观的淡化 | 第108-116页 |
| 三、 唐代对异族婚的限制 | 第116-119页 |
| 四、 禁制对婚俗——障车的干预 | 第119-120页 |
| 第二章 唐代家庭法律制度 | 第120-139页 |
| 第一节 家户与家长 | 第120-122页 |
| 第二节 调整家庭关系的法律准则 | 第122-124页 |
| 一、 父权至上原则 | 第122-123页 |
| 二、 男尊女卑原则 | 第123-124页 |
| 第三节 家长的权利与义务 | 第124-131页 |
| 一、 家长资格 | 第124页 |
| 二、 家长的权利 | 第124-129页 |
| (一) 财产权 | 第124-125页 |
| (二) 教令权与自行责罚权 | 第125-126页 |
| (三) 送惩权 | 第126-128页 |
| (四) 主婚权 | 第128-129页 |
| 三、 家长的义务 | 第129-131页 |
| 第四节 父母子女 | 第131-139页 |
| 一、 父母子女的类别和称谓 | 第131-135页 |
| (一) 继父与继子 | 第132-133页 |
| (二) 嫡母、继母、慈母、养母 | 第133-134页 |
| (三) 出母、嫁母、乳母 | 第134-135页 |
| 二、 兄姊与弟妹在法律上的地位 | 第135-136页 |
| 三、 父母子女在法律上的地位 | 第136-139页 |
| 第三章 唐代亲属法律制度 | 第139-157页 |
| 第一节 亲属类别及拟制 | 第139-144页 |
| 一、 亲属分类原则 | 第139-140页 |
| 二、 亲属的类别 | 第140-141页 |
| 三、 亲属拟制 | 第141-144页 |
| (一) 异姓养子 | 第141-142页 |
| (二) 同宗养子——亲子拟制 | 第142-144页 |
| 第二节 亲等制度——唐代法律中的服制 | 第144-146页 |
| 第三节 亲属关系在法律上的效力 | 第146-157页 |
| 一、 亲属关系在刑法上的效力 | 第146-150页 |
| (一) 亲属相犯 | 第146页 |
| (二) 亲属相奸 | 第146-147页 |
| (三) 缘坐制度 | 第147-148页 |
| (四) 荫庇制度 | 第148-149页 |
| (五) 容隐制度 | 第149页 |
| (六) 留养制度 | 第149-150页 |
| 二、 亲属关系在民法上的效力 | 第150-152页 |
| (一) 亲属先买权 | 第151-152页 |
| (二) 亲属的扶养义务 | 第152页 |
| 三、 亲属关系在行政法上的效力 | 第152-157页 |
| (一) 亲属关系对仕途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 (二) 亲属经商对入仕的阻碍 | 第153-154页 |
| (三) 免除税赋 | 第154页 |
| (四) 回避制度 | 第154-155页 |
| (五) 官吏侍亲制度 | 第155页 |
| (六) 假宁制度 | 第155-157页 |
| 第四章 唐代继承法律制度 | 第157-169页 |
| 第一节 身份地位继承 | 第157-161页 |
| 一、 祭祀继承 | 第157-159页 |
| 二、 封爵继承 | 第159-160页 |
| 三、 食封继承 | 第160-161页 |
| 第二节 财产继——财产的传世 | 第161-167页 |
| 一、 关于继承标的的规定 | 第163页 |
| 二、 财产继承的分配原则 | 第163-164页 |
| 三、 户绝财产 | 第164-165页 |
| 四、 死商遗产的继承 | 第165-167页 |
| 第三节 唐代女子继承权 | 第167-169页 |
| 第五章 近代以前中西婚姻家庭继承制度比较 | 第169-192页 |
| 第一节 中西婚姻法律制度比较 | 第169-178页 |
| 一、 家族与宗教对婚姻制度的影响比较 | 第169-177页 |
| 二、 婚姻主体等级比较 | 第177-178页 |
| 第二节 中西家庭继承法律制度比较 | 第178-192页 |
| 一、 亲等与服制比较 | 第178-180页 |
| 二、 中西长子继承制比较 | 第180-192页 |
| 参考书目 | 第192-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