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技术过程论学说 | 第10页 |
·技术的基本属性 | 第10-11页 |
·人工自然论 | 第11-13页 |
·主要社会风险类型 | 第13-14页 |
·文献分析与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自然界转化中的风险现象及其根源 | 第17-31页 |
·风险的概念和风险理论 | 第17-23页 |
·风险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风险的特点与分类 | 第18-19页 |
·风险的本质 | 第19-20页 |
·风险社会的一般理论 | 第20-23页 |
·技术的本质与技术过程论 | 第23-26页 |
·技术本质的研究 | 第23-25页 |
·技术是一个过程 | 第25-26页 |
·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的风险的根源 | 第26-31页 |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涵义 | 第26-28页 |
·自然界转化中的风险的技术根源 | 第28-31页 |
第3章 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的风险类型 | 第31-38页 |
·天然自然不规则运动引发的第一类风险 | 第31-33页 |
·第一类风险的成因-技术缺乏 | 第31页 |
·第一类风险的代表事例 | 第31-33页 |
·人工自然产品的功能缺陷引发的第二类风险 | 第33-35页 |
·第二类风险的成因-技术不成熟 | 第33页 |
·第二类风险的代表事例 | 第33-35页 |
·人工自然功能异化引发的第三类风险 | 第35-38页 |
·第三类风险的成因-技术误用和异化 | 第35页 |
·第三类风险的代表事例 | 第35-38页 |
第4章 三类风险规避的对策及案例分析 | 第38-57页 |
·技术预测与第一类风险的规避 | 第38-44页 |
·技术预测的涵义和程序 | 第38-40页 |
·第一类风险的规避对策 | 第40-42页 |
·案例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的风险对策 | 第42-44页 |
·技术完善与第二类风险的克服 | 第44-49页 |
·技术评估作为规避第二类风险的策略 | 第44-46页 |
·第二类风险的克服对策 | 第46-48页 |
·案例分析——非典的应对措施及其对甲H1N1流感防治的启示 | 第48-49页 |
·制度创新与第三类风险的解决 | 第49-57页 |
·技术的社会责任和技术伦理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三类风险的解决对策 | 第51-53页 |
·案例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应对及其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启示 | 第53-5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