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行政管理法令论文

国家侵权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选题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15页
     ·有关"精神损害"概念的理论研究成果第12-13页
     ·国家侵权及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概念综述第13-14页
     ·外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综述第14-15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提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精神利益型权益的概念第16页
     ·提出间接受害主体享有单独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第16-17页
第2章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基础理论第17-22页
   ·国家侵权的概念与分类第17-18页
     ·国家侵权的概念第17页
     ·国家侵权的分类第17-18页
   ·精神损害赔偿基础理论第18-20页
     ·精神损害的概念第18页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第18-19页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第19-20页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与特征第20-22页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第20页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第20-22页
第3章 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第22-26页
   ·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历史沿革第22-23页
     ·1954年《宪法》的制定及其前期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况第22页
     ·《民法通则》制定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况第22-23页
     ·《国家赔偿法》实施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况第23页
   ·《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存问题第23-26页
     ·缺失明确的立法规定第23-24页
     ·赔偿范围狭窄第24页
     ·救济方式单一第24页
     ·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赔偿请求权主体地位未予明确第24-25页
     ·间接受害主体权利范围狭窄第25-26页
第4章 我国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6-31页
   ·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第26-28页
     ·保障人权的需要第26页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第26页
     ·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第26-27页
     ·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第27页
     ·与国际立法大趋势接轨的需要第27-28页
   ·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行性第28-31页
     ·经济基础——充足财力的保障第28页
     ·思想基础——精神利益价值的重新定位第28-29页
     ·法理基础——公平正义理念的要求第29页
     ·价值基础——利益的平衡第29页
     ·技术基础——精神损害量化的可能性第29-31页
第5章 外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与对我国的启示第31-36页
   ·外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1-34页
     ·日本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1-32页
     ·韩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2页
     ·法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2-33页
     ·俄罗斯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3-34页
     ·英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第34页
   ·外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4-36页
第6章 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第36-46页
   ·构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要件第36-37页
     ·主体要件第36页
     ·行为要件第36页
     ·损害后果第36-37页
     ·因果关系第37页
   ·拓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第37-42页
     ·扩充侵害公民人格权造成精神损害的赔偿第37-38页
     ·增加侵害公民特定财产权造成精神损害的赔偿第38页
     ·增添因国家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所产生的物质损害的赔偿第38-40页
     ·加入侵害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利益型权益造成精神损害的赔偿第40-41页
     ·拓展间接受害主体的赔偿请求权范围第41-42页
   ·确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第42-44页
     ·全部赔偿原则与区别对待赔偿原则相结合第42-43页
     ·非财产救济原则与财产救济原则相结合第43-44页
     ·法定原则与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相结合第44页
   ·确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要素第44-46页
     ·侵权人要素第44-45页
     ·受害人要素第45页
     ·其他客观要素第45-46页
第7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A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税收立法研究
下一篇: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