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相关概念释题 | 第10-11页 |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 第10页 |
·绿色空间概念 | 第10-11页 |
·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 | 第11页 |
·城市化概念 | 第11页 |
·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城市边缘区概述 | 第11-14页 |
·城市边缘区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景观生态学主要内容及其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景观生态学研究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有关干扰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23-27页 |
·存在问题 | 第23-25页 |
·展望 | 第25-27页 |
2 引言 | 第27-29页 |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9-43页 |
·研究区域范围及其概况 | 第29-33页 |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研究区域范围 | 第29-3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2页 |
·环境梯度划分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42页 |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梯度变化研究 | 第33-38页 |
·绿色空间景观分类 | 第33-35页 |
·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选择 | 第35-37页 |
·不同梯度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第37-38页 |
·绿色空间格局与城市化干扰相关性研究 | 第38页 |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优化研究 | 第38-42页 |
·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 第38-42页 |
·绿色空间优化的方法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42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42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42页 |
·针对性研究 | 第42-43页 |
4. 结果分析 | 第43-65页 |
·绿色空间景观结构构成分析 | 第43-45页 |
·绿色空间景观多样性梯度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斑块密度及边缘密度分析 | 第46-50页 |
·绿色空间景观斑块密度和景观边缘密度分析 | 第47-48页 |
·景观要素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分析 | 第48-50页 |
·形状指数分析 | 第50-51页 |
·不同梯度区的绿色空间构成景观平均形状指数分析 | 第50-51页 |
·不同梯度区绿色空间构成的景观要素形状指数分析 | 第51页 |
·分维数分析 | 第51-53页 |
·不同梯度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平均分维 | 第52页 |
·不同梯度区绿色空间构成景观要素分维 | 第52-53页 |
·不同梯度区分离度指数分析 | 第53-54页 |
·距离指数 | 第53-54页 |
·分离度 | 第54页 |
·不同梯度区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评析 | 第54-56页 |
·不同梯度区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 | 第54-55页 |
·不同梯度区绿色空间景观要素的的生态服务价值 | 第55-56页 |
·绿色空间格局不同梯度对称比较分析 | 第56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6-60页 |
·绿色空间格局指数特征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60页 |
·不同梯度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城市化干扰相关分析 | 第60页 |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措施 | 第60-65页 |
·维护邙山、黄河、枯河、索须河等山体、河流、湿地的自然形态的完整性,并保护自然残留斑块 | 第60-61页 |
·2 保护城市近缘区农田基质,把大自然直接引入城市,使建筑空间和绿色空间相互渗透 | 第61页 |
·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重要控制道路、河流的绿色廊道建设 | 第61-63页 |
·保护边缘区文物古迹,创造文态绿色空间 | 第63页 |
·充分利用砖厂等废弃地,恢复植被,提高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 | 第63页 |
·引进生态农业技术项目、整合提升邙山旅游景区的品味等突出绿色空间的价值创造 | 第63-64页 |
·模拟以自然植物群落为主的空间设计,提高绿色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效益 | 第64-65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绿色空间的构成分析 | 第65页 |
·绿色空间景观的多样性分析 | 第65页 |
·绿色空间的景观的破碎度分析 | 第65页 |
·绿色空间斑块形状分析 | 第65-66页 |
·不同梯度区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 第66页 |
·京广铁路两边的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不同梯度区域的对称比较分析 | 第66页 |
·绿色空间格局及生态服务功能与城市化干扰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页 |
·绿色空间优化的措施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英文摘要 | 第73-77页 |
附图 | 第77-78页 |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文章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