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隐行为及其刑法立法因应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容隐概述 | 第10-22页 |
(一) 容隐、容隐制度和容隐行为辨析 | 第10-13页 |
(二) 容隐的历史沿革 | 第13-17页 |
(三) 我国古代容隐彰显的积极意义 | 第17-20页 |
(四) 容隐前提——容隐行为的成立范围 | 第20-22页 |
二、容隐行为的特征 | 第22-26页 |
(一) 容隐行为所侵犯的客体 | 第22-23页 |
(二) 容隐行为的客观表现 | 第23-24页 |
(三) 容隐行为的主体 | 第24-25页 |
(四) 容隐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表现 | 第25-26页 |
三、容隐行为的分类 | 第26-31页 |
(一) 容隐行为分类的目的 | 第26-27页 |
(二) 容隐行为分类的标准 | 第27-28页 |
(三) 容隐行为的分类 | 第28-31页 |
四、容隐行为的合理性 | 第31-50页 |
(一) 从刑法价值的角度来看 | 第31-37页 |
(二) 从刑法机能的角度来看 | 第37-39页 |
(三) 从犯罪本质的角度来看 | 第39-44页 |
(四) 从刑罚的功能和目的的角度来看 | 第44-47页 |
(五) 从短期自由刑的弊害来看 | 第47-50页 |
五、因应容隐行为的立法对策 | 第50-62页 |
(一)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立法 | 第50-55页 |
(二) 立法对策 | 第55-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