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 一、芍药科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化学成分 | 第9页 |
| ·药理与临床 | 第9-10页 |
| ·芍药科植物临床作用 | 第10页 |
| 二、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功能 | 第10-12页 |
| ·内生菌的概念 | 第10页 |
| ·植物内生菌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可能机理 | 第10-11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1页 |
|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11页 |
| ·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11-12页 |
| 三、灵菌红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灵菌红素的概念 | 第12页 |
| ·灵菌红素的生物活性 | 第12-13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12页 |
| ·免疫抑制剂活性 | 第12页 |
| ·抗菌作用 | 第12-13页 |
| ·抗疟疾活性 | 第13页 |
| 四、本项目的意义 | 第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9页 |
| 第二章 内生菌的分离和农作物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 | 第19-25页 |
| 一、材料 | 第19-20页 |
| ·供试植物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19页 |
| ·待测样品制备 | 第19-20页 |
| ·ERIC-PCR 引物序列 | 第20页 |
| ·ERIC-PCR 试剂 | 第20页 |
| 二、方法 | 第20-22页 |
| ·植株表面消毒及内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0页 |
| ·菌株的筛选 | 第20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 ·ERIC-PCR 反模板的制备 | 第21页 |
| ·ERIC-PCR 反应条件 | 第21页 |
| ·药敏测试 | 第21-22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 ·内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2页 |
| ·菌株的初步分类 | 第22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2页 |
| ·ERIC - 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22-23页 |
| ·药敏测试 | 第23页 |
| 三、 讨论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产红色素内生菌XJU-PA-6 的鉴定 | 第25-34页 |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菌株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 第25-26页 |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6页 |
|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26页 |
| ·菌株16SrDNA 序列的PCR 与测序 | 第26-27页 |
| ·XJU-PA-6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28页 |
| ·XJU-PA-6 菌株G+Cmol%测定 | 第28-29页 |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29页 |
|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页 |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29-30页 |
| ·XJU-PA-6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0页 |
| ·XJU-PA-6 的G+Cmol%测定 | 第30-31页 |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 ·XJU-PA-6 与相关菌株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2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菌株XJU-PA-6 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结构鉴定 | 第34-42页 |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色素的理化性质 | 第35页 |
| ·发酵条件对菌株XJU-PA-6 合成色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色素的毒性测试 | 第36页 |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色素的提取 | 第36页 |
| ·色素的理化性质 | 第36-39页 |
| ·色素的光谱特性 | 第36-37页 |
| ·不同pH 值下色素的颜色 | 第37页 |
| ·色素的光稳定性 | 第37页 |
| ·色素的热稳定性 | 第37-38页 |
| ·蔗糖对色素的影响 | 第38页 |
| ·苯甲酸钠对色素的影响 | 第38页 |
| ·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氧化剂对色素的影响 | 第39页 |
| ·发酵条件对菌株XJU-PA-6 合成色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产色素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39页 |
| ·培养基初始pH 值的影响 | 第39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装液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色素的结构鉴定 | 第40页 |
| ·色素毒性测试结果 | 第40页 |
| 三、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