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童心”与人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第1章 困顿的身世 | 第12-18页 |
| ·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12-15页 |
| ·航海世家的家族背景 | 第15-18页 |
| 第2章 “最初一念之真心”的童心 | 第18-26页 |
| ·“童心”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 ·“童心”的概念 | 第18-19页 |
| ·“童心”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童心”的特点 | 第23-26页 |
| ·“童心”的价值判断功能 | 第23-24页 |
| ·“童心”对传统善恶的超越 | 第24-26页 |
| 第3章 “童心”与性命安顿 | 第26-44页 |
| ·贵身爱物的理欲观 | 第26-33页 |
| ·儒家“不言利”的传统 | 第26-27页 |
| ·李贽的新理欲观 | 第27-30页 |
| ·关于传统道德与王权关系的思考 | 第30-33页 |
|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是非观 | 第33-36页 |
| ·“死要死得其所”的生死观 | 第36-38页 |
| ·“至文出于童心”的真情文学观 | 第38-44页 |
| ·李贽的文学观 | 第38-39页 |
| ·李贽的文学观的特色 | 第39-41页 |
| ·李贽的文学观与后世文学的创作 | 第41-44页 |
| 第4章 逆流而行真情人生 | 第44-64页 |
| ·顺情适性的真人 | 第44-50页 |
| ·心系民生,顺性牖民 | 第44-46页 |
| ·崇尚自然,追求自由 | 第46-48页 |
| ·与人交往不矫情、不逆性 | 第48-50页 |
| ·求道若渴嗜友如命的痴人 | 第50-57页 |
| ·求道若渴 | 第51-53页 |
| ·嗜友如命 | 第53-55页 |
| ·对李贽嗜友如狂心态的分析 | 第55-57页 |
| ·个性自由的狂人 | 第57-64页 |
| ·对自我“狂狷”之性的高度肯定 | 第57-59页 |
| ·批判假道学 | 第59-64页 |
| 第5章 李贽的童心与人生的反思 | 第64-68页 |
| 结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