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 提要 | 第1-11页 |
| 绪论 | 第11-32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 ·氟的主要性质及生物功能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创新点和技术难点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研究基础 | 第28-29页 |
| ·本次研究完成工作量 | 第29-32页 |
| ·野外工作 | 第29-30页 |
| ·室内实验 | 第30-31页 |
| ·样品分析内容 | 第31-32页 |
| 第一章 引嫩入白供水工程与研究区概况 | 第32-47页 |
| ·引嫩入白供水工程 | 第32-35页 |
| ·工程概况 | 第32-34页 |
| ·洋沙泡水库设计概述 | 第34-35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40页 |
| ·交通位置 | 第35-36页 |
| ·气象气候 | 第36-37页 |
| ·水文 | 第37-39页 |
| ·社会经济 | 第39-40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40-42页 |
| ·地形地貌 | 第40页 |
| ·地层岩性 | 第40-41页 |
| ·地质构造 | 第41-4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46页 |
|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 | 第42页 |
| ·地下水循环条件 | 第42-43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43-44页 |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44-46页 |
| ·区域土壤 | 第46-47页 |
| 第二章 洋沙泡水库氟及水质特征 | 第47-69页 |
| ·洋沙泡湖水水质分布特征 | 第47-57页 |
| ·水质特征 | 第47-48页 |
| ·主要离子分布特点 | 第48-54页 |
| ·氟离子分布特点 | 第54-57页 |
| ·嫩江及二龙涛河水质特征 | 第57-58页 |
| ·洋沙泡水库周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58-59页 |
|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 第58页 |
| ·地下水中氟离子的分布特点 | 第58-59页 |
| ·洋沙泡水库底泥盐分分布特征 | 第59-66页 |
| ·底泥的物理特征 | 第59-60页 |
| ·底泥化学成分 | 第60-64页 |
| ·底泥中氟离子分布特点 | 第64-66页 |
| ·洋沙泡水库周边岸边土层中氟的分布特点 | 第66-68页 |
| ·土壤中的全氟 | 第66-67页 |
| ·土壤中水溶性氟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洋沙泡水质模拟实验研究 | 第69-118页 |
| ·混合稀释实验 | 第69-72页 |
| ·实验目的 | 第69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69-7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底泥氟释放的水槽实验 | 第72-91页 |
| ·实验目的 | 第72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72-74页 |
| ·底泥静态氟释放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 ·底泥释放速率的计算 | 第81-84页 |
| ·底泥扰动氟释放实验及释放总量的计算 | 第84-86页 |
| ·底泥氟长期释放方程的拟合 | 第86-87页 |
| ·水槽实验小结 | 第87-91页 |
| ·底泥氟释放的水柱实验 | 第91-99页 |
| ·实验目的 | 第91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91-9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 ·氟含量变化速率的计算 | 第95-98页 |
| ·水柱实验小结 | 第98-99页 |
| ·水质混合模拟实验 | 第99-109页 |
| ·实验目的 | 第99页 |
| ·实验原理 | 第99-100页 |
| ·实验装置及方案设计 | 第100-102页 |
| ·还原计算 | 第102-103页 |
|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 ·水中氟扩散系数计算 | 第105-107页 |
| ·底泥长期缓慢释放量的计算与方程的拟合 | 第107-108页 |
| ·水质混合模拟实验小结 | 第108-109页 |
| ·地表水径流模拟实验 | 第109-112页 |
| ·实验目的 | 第109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109-11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 ·氟动力释放实验 | 第112-114页 |
| ·实验目的 | 第112页 |
|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11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2-114页 |
| ·尺度效应分析 | 第114-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四章 洋沙泡水库高氟水的成因分析 | 第118-134页 |
| ·研究区高氟环境的形成 | 第118-126页 |
| ·物质来源——高氟环境的基础条件 | 第118-122页 |
| ·水流携带——高氟环境动力条件 | 第122-123页 |
| ·地形地貌——高氟环境的地理条件 | 第123-124页 |
| ·气候因素——高氟环境的促进条件 | 第124-126页 |
| ·洋沙泡水库高氟水的形成 | 第126-132页 |
| ·氟的来源分析 | 第126-130页 |
|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 ·其它影响 | 第131-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 第五章 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氟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 第134-153页 |
| ·底泥中氟的形态分析 | 第134-138页 |
| ·底泥(土壤)中氟的存在形态 | 第134-135页 |
| ·底泥(土壤)中氟形态的浸提方法 | 第13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35-138页 |
| ·水土环境中氟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8-143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138页 |
| ·水的矿化度对氟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 ·水中Na/Ca 对底泥中氟释放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 ·冻层对洋沙泡氟的影响 | 第140-143页 |
| ·水土环境中氟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 | 第143-147页 |
| ·沉淀-溶解 | 第144页 |
| ·吸附-解吸 | 第144-145页 |
| ·洋沙泡氟的迁移转化机理分析 | 第145-147页 |
| ·底泥中氟释放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147-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3页 |
| 第六章 工程实施后洋沙泡水库中氟预测研究 | 第153-185页 |
| ·基于质量平衡法的预测 | 第153-164页 |
| ·水质预测的前提条件 | 第153页 |
| ·洋沙泡水库水中氟浓度预测的理论方法 | 第153-154页 |
| ·预测方案设计 | 第154-157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57-164页 |
| ·基于实验的预测 | 第164-166页 |
| ·实验条件分析 | 第164-165页 |
| ·预测计算 | 第165-166页 |
| ·基于数值模拟法的预测 | 第166-182页 |
| ·模拟软件简介 | 第166页 |
| ·水动力数学模型 | 第166-170页 |
| ·水质运移数学模型 | 第170-172页 |
| ·洋沙泡水库氟分布运移模型的建立 | 第172-177页 |
| ·氟分布迁移的预测分析 | 第177-182页 |
| ·水质预测的风险性分析 | 第182-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85-18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85-186页 |
| ·建议 | 第186-1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7-19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7-202页 |
| 学位论文摘要 | 第202-206页 |
| THESIS ABSTRACT | 第206-212页 |
| 致谢 | 第212-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