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文献学论文

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導論第7-26页
上编 通論第26-62页
 第一章 原刻與翻刻第26-42页
  第一節 相關術語的界定第26-27页
  第二節 原、翻刻本的差異第27-32页
  第三節 差異的產生原因第32-35页
  第四節 原、翻刻本的鑒別第35-38页
  第五節 翻刻得失第38-42页
 第二章 初印與後印第42-62页
  第一節 相關術語的界定第42-44页
  第二節 初、後印本的差異第44-53页
  第三節 差異的產生原因第53-57页
  第四節 初、後印本的鑒別第57-60页
  第五節 初、後印本之優劣第60-62页
下编 實例第62-233页
 目錄第62-65页
 凡例第65-66页
 第一章 宋刻本第66-97页
  1 北宋刻遞修本《後漢書》一百二十卷第66-72页
  2 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第72-75页
  3 宋紹興年間杭州刻本《說苑》二十卷第75-76页
  4 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三國志》六十五卷第76-79页
  5 宋江西刻本《漢雋》十卷第79-82页
  6 宋紹熙二年(1191)會稽郡齋刻本《鲍氏國策》十卷第82-83页
  7 宋寧宗時浙刻本《廣韻》五卷第83-86页
  8 宋建刻元修本《纂圖互註荀子》二十卷第86-88页
  9 宋咸淳元年(1265)鎮江府學刻元明遞修本《說苑》二十卷第88-90页
  10 宋咸淳三年(1267)吳堅、劉震孫刻本《新编方輿勝覽》七十卷第90-93页
  11 宋建刻元印本《後村居士集》五十卷第93-94页
  12 宋建刻本《詩人玉屑》二十卷第94-97页
 第二章 元刻本第97-120页
  1 蒙古中統二年(1261)段子成刻明修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第97-101页
  2 元皇慶元年(1312)陳氏餘慶堂刻本《宋季三朝政要》六卷第101-103页
  3 元刻本《宋史全文續资治通鑑》三十六卷第103-104页
  4 元後至元五年(1339)花谿沈氏家塾刻本《松雪齋文集》十卷第104-106页
  5 元後至元五年(1339)菖節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内經素問》十二卷第106-108页
  6 元後至元七年(1341)日新書堂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第108-109页
  7 元至正三年(1343)陳志刻本《世醫得効方》二十卷第109-110页
  8 元至正八年(1348)潘屏山圭山書院刻本《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第110-112页
  9 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刻本《呂氏春秋》二十六卷第112-113页
  10 元至正十五年(1355)高德基等刻本《六書正譌》五卷第113-115页
  11 元至正十六年(1356)劉氏日新堂刻本《新增說文韻府羣玉》二十卷第115-117页
  12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平江路儒學刻本《戰國策》十卷第117-120页
 第三章 明刻本第120-194页
  1 明建文二年(1400)林瑜、陳大本刻本《埤雅》二十卷第120-123页
  2 明正統元年(1436)善敬書堂刻本《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三卷第123-125页
  3 明正統十二年(1447)閻敬刻本《事物紀原集類》十卷第125-126页
  4 明景泰七年(1456)鄭逵、黄仕達崑山刻本《道園學古錄》五十卷第126-128页
  5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張習刻本《姑蘇雜詠》二卷附錄一卷第128-131页
  6 明弘治十八年(1505)賈性刻本《羣書集事淵海》四十七卷第131-132页
  7 明正德十六年(1521)陸元大刻本《花間集》十卷第132-133页
  8 明嘉靖十年(1531)安國刻本《初學記》三十卷第133-135页
  9 明嘉靖十年(1531)傅鳳翱南昌郡刻本《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第135-138页
  10 明嘉靖十五年(1536)陸深蜀中刻本《史通》二十卷第138-141页
  11 明嘉靖十七年(1538)吳元恭刻本《爾雅》三卷第141-144页
  12 明嘉靖十八年(1539)聞人詮刻本《唐書》二百卷第144-147页
  13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袁褧嘉趣堂刻本《夏小正戴氏傳》四卷第147-149页
  14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顧從德刻本《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二十四卷第149-150页
  15 明嘉靖徐氏刻三禮本《儀禮》十七卷第150-153页
  16 明嘉靖范氏天一閣刻本《司馬温公稽古錄》二十卷第153-158页
  17 明隆慶五年(1571)豫章夫容館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疑字直音補》一卷第158-160页
  18 明萬曆二年(1574)崔孔昕刻本《六臣註文選》六十卷第160-162页
  19 明萬曆三年(1575)顧氏芸閣刻本《集古印譜》六卷第162-164页
  20 明萬曆四年(1576)舒伯明刻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十卷第164-165页
  21 明萬曆七年(1579)刻本《韓子迂評》二十卷第165-167页
  22 明萬曆十年(1582)趙用賢刻《管韓合刻》本《韓非子》二十卷第167-168页
  23 明萬曆間方氏美蔭堂刻本《方氏墨譜》六卷第168-170页
  24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甘氏刻鈐印本《集古印譜》五卷《印正附說》一卷第170-171页
  25 明萬曆二十八至三十年(1600-1602)吳萬化刻本《三古圖》四十二卷第171-173页
  26 明萬曆三十年(1602)張鼎思江西刻本《史通》二十卷第173-175页
  27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馬明卿刻本《華嶽全集》十三卷第175-176页
  28 明萬曆宋邦义刻本《呂氏春秋》二十六卷第176-178页
  29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梅慶生刻本《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十卷第178-183页
  30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郭若維刻本《六經圖》六卷第183-184页
  31 明天啟元年(1621)刻本《武備志》二百四十卷第184-186页
  32 明崇禎十一年(1638)蕭山來氏刻本《楚辭》五卷《九歌圖》一卷第186-188页
  33 明崇禎十二年(1639)毛晉汲古閣刻本《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第188-189页
  34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南唐書》十八卷第189-194页
 第四章 清刻本第194-233页
  1 清初毛氏汲古 閣刻本《說文解字》十五卷第194-197页
  2 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繹史》一百六十卷第197页
  3 清康熙十八年(1679)芥子園甥館刻彩色套印本《芥子園畫傳》五卷第197-199页
  4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朗潤堂刻本《江邨銷夏錄》三卷第199-200页
  5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顧氏秀野草堂刻本《溫飛卿詩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詩》一卷第200-203页
  6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林佶寫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第203-204页
  7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張士俊澤存堂刻本《廣韻》五卷第204-207页
  8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松南書屋刻本《瘞鹤銘考》一卷第207-209页
  9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項絪玉淵堂刻本《隸辨》八卷第209-210页
  10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光暎觀妙齋刻本《無聲詩史》七卷第210页
  11 清雍正三年(1725)懷德堂刻本《因樹屋書影》十一卷第210-212页
  12 清雍正六年(1728)金氏文瑞樓刻本《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十八卷《遺詩》一卷《扣舷集》一卷《鳧藻集》五卷附錄一卷年譜一卷第212-215页
  13 清雍正八年(1730)詩鼎齋刻本《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十卷附二卷第215-216页
  14 清乾隆八年(1743)陸鍾輝水雲漁屋刻本《姜白石詩詞合集》九卷第216-219页
  15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盧見曾刻本《戰國策》三十三卷第219-221页
  16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鮑廷博、鄭竺刻本《庚子銷夏記》八卷第221-223页
  17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本《水經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錄二卷《水經注箋刊誤》十二卷第223-224页
  1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溫純刻本《竹雲题跋》四卷《虛舟題跋》十卷《補原》三卷第224-226页
  19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趙懷玉亦有生齋刻本《斜川集》六卷附錄二卷第226-228页
  20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南昌使院刻本《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第228-229页
  21 清嘉慶七年(1802)阮氏積古齋刻本《宋王復齋鐘鼎款識》一卷第229-231页
  22 清道光八年(1828)萍鄉劉氏刻本《五代史記》七十四卷第231-233页
結語第233-236页
參考文獻第236-243页
後記第243-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下一篇:上海报业发展中的西方要素研究(185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