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7页 |
·基础地质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金属矿床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学术思想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次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1页 |
§2.1 概述 | 第21-23页 |
§2.2 地层系统及形成年代 | 第23-25页 |
·渔洞子岩群(Ary) | 第23页 |
·碧口岩群(Pt_(2-3)b) | 第23-24页 |
·盖层 | 第24-25页 |
§2.3 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其特征 | 第25-26页 |
§2.4 基本构造格架 | 第26-28页 |
§2.5 现代地球物理场与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 | 第28-30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区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 第31-39页 |
§3.1 区域金属矿化富集与分布规律 | 第31-35页 |
·成矿元素富集的分带性 | 第31页 |
·地体基底拼合带内金属矿化富集特征 | 第31-33页 |
·勉略构造蛇绿混杂岩带金属矿化富集特征 | 第33-35页 |
§3.2 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矿化类型 | 第35-39页 |
·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矿化类型 | 第35-36页 |
·矿床成矿系列地质特征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典型矿床研究 | 第39-73页 |
§4.1 煎茶岭镍、金矿田 | 第39-55页 |
·矿田地质 | 第39-41页 |
·煎茶岭镍矿床 | 第41-45页 |
·煎茶岭金矿床 | 第45-53页 |
·镍、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53-55页 |
§4.2 铜厂铜、金多金属矿田 | 第55-64页 |
·矿田地质 | 第55-56页 |
·铜厂铜、铁矿床 | 第56-61页 |
·东沟坝金银多金属矿床 | 第61-63页 |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63-64页 |
§4.3 干河坝金矿床 | 第64-69页 |
·矿床地质 | 第65-67页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68页 |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68-69页 |
§4.4 勉县李家沟金矿床 | 第69-73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9-71页 |
·矿床地球化学 | 第71-72页 |
·矿床成冈及找矿标志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分析 | 第73-114页 |
§5.1 岩石-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 第73-91页 |
·渔洞子群岩石-构造成矿环境 | 第73-75页 |
·碧口群岩石-构造成矿环境 | 第75-82页 |
·基底构造拼合带岩石构造组合 | 第82-86页 |
·勉-略构造混杂带岩石构造组合 | 第86-91页 |
§5.2 含矿建造(岩石组合)与金属成矿作用 | 第91-95页 |
·成矿物质源区分析 | 第91-94页 |
·火山岩相及其含矿性 | 第94页 |
·蛇绿岩组合与金属成矿 | 第94-95页 |
§5.3 地体拼合带、勉略构造混杂带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 第95-97页 |
§5.4 流体(岩浆热液)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 第97-106页 |
·岩浆侵入活动对流体源区的可能约束 | 第97-98页 |
·流体成矿作用的地质标志 | 第98-99页 |
·流体地球化学与成矿作用 | 第99-106页 |
§5.5 断裂构造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 第106-111页 |
·断裂系统属性与时空分布特点 | 第106页 |
·断裂构造成矿作用 | 第106-111页 |
§5.6 重大构造事件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 第111-114页 |
第六章 找矿预测研究 | 第114-128页 |
§6.1 找矿预测面临问题与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114-117页 |
·找矿预测存在的问题 | 第114-115页 |
·国内找矿预测方法现状与方法选择 | 第115页 |
·找矿预测研究依据 | 第115-117页 |
§6.2 找矿靶区预测的指导思想和预测标志 | 第117-118页 |
·指导思想 | 第117页 |
·预测标志 | 第117-118页 |
§6.3 重点靶区预测及其验证效果 | 第118-128页 |
·靶区优选 | 第118-125页 |
·预测效果 | 第125-126页 |
·新矿种,新类型矿产的发现与预测 | 第126-128页 |
结语 | 第128-129页 |
Epilogue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件:(图版及简要说明) | 第13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