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编 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与水文水资源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5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2)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水资源系统耦合建模与求解以及水文要素特征分析方法 | 第25-45页 |
·系统和水资源耦合系统 | 第25-29页 |
·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 第25-26页 |
·水资源耦合系统 | 第26-29页 |
·水资源系统耦合建模 | 第29-32页 |
·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的具体形式 | 第32-34页 |
·弹性系数的分形意义及其求解 | 第34-36页 |
·水文要素的特征分析方法 | 第36-45页 |
·地统计学方法 | 第36-44页 |
·时间趋势分析工具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方法 | 第45-53页 |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和特征 | 第45-47页 |
·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原则 | 第47页 |
·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 | 第47-53页 |
·非汛期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第49-50页 |
·分级统计法及汛期弃水系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第二编 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与水文水资源分析方法在泾河的应用研究 | 第53-124页 |
第四章 泾河流域自然社会概况 | 第53-63页 |
·地貌 | 第54-55页 |
·气候与水文特征 | 第55-57页 |
·泥沙 | 第57页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57-58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58-59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59-60页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泾河流域水文要素特征分析研究 | 第63-90页 |
·降水 | 第63-72页 |
·泾河流域降水的空间自相关性 | 第64-65页 |
·泾河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65-67页 |
·泾河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67-69页 |
·泾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变化特征 | 第69-70页 |
·泾河流域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 | 第70-72页 |
·蒸发 | 第72-78页 |
·泾河流域蒸发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73-74页 |
·泾河流域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74-75页 |
·泾河流域蒸发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 第75-77页 |
·泾河流域蒸发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 第77-78页 |
·气温 | 第78-82页 |
·泾河流域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78-79页 |
·泾河流域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79-80页 |
·泾河流域气温的年内变化特征 | 第80-81页 |
·泾河流域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 | 第81-82页 |
·径流 | 第82-89页 |
·泾河流域天然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82-85页 |
·泾河流域天然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 | 第85-86页 |
·泾河流域天然径流的时间变化趋势 | 第86页 |
·流域降水对天然径流的影响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泾河径流影响研究 | 第90-108页 |
·泾河流域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耗水分析 | 第90-96页 |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96-102页 |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成果比较和分析 | 第102-105页 |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 第108-124页 |
·非汛期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第108-109页 |
·泾河汛期弃水系数的计算 | 第109-112页 |
·泾河汛期弃水量的计算 | 第112-113页 |
·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结果 | 第113页 |
·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同方法成果比较 | 第113-117页 |
·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传统方法和计算结果 | 第113-116页 |
·不同方法比较 | 第116-117页 |
·不同频率和沙限下的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117-118页 |
·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分析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24-128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建议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