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导论 | 第10-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二) 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现代社会及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14-22页 |
(一) 理性与信仰的失衡 | 第14-17页 |
1、理性主义传统及其现代泛滥 | 第14-15页 |
2、科学主义的兴盛与影响 | 第15-16页 |
3、技术对社会与人的改造 | 第16-17页 |
(二) 德育的现状 | 第17-22页 |
1、德育理论的多元化 | 第17-19页 |
2、德育内容的知识化 | 第19-20页 |
3、德育过程的规则化 | 第20-21页 |
4、道德目的的工具化 | 第21-22页 |
三、牟宗三的生活历程及学思演进 | 第22-28页 |
(一) 求学时代—开启“生命学问” | 第23-24页 |
(二) 困顿岁月—生命的悲情 | 第24-26页 |
(三) 港台讲学—“生命学问”中安顿生命 | 第26-28页 |
四、道德形而上学理论 | 第28-47页 |
(一) 道德优于知识 | 第28-33页 |
1、品格和德行统照行为 | 第28-30页 |
2、明知重智在于成德 | 第30-31页 |
3、道德和幸福和谐一致 | 第31-32页 |
4、人虽有限亦可无限 | 第32-33页 |
(二) 道德应有之义—道德的理性三义 | 第33-37页 |
1、道德斩断外在牵连,为“存心纯正”的道德自律 | 第34-35页 |
2、道德直透至形而上为“天地之性”、“寂感真几”、“生化之理” | 第35-36页 |
3、道德在具体生活上通过实践体现工夫,为“尽性 | 第36-37页 |
(三) 良知为呈现,道德创造之源 | 第37-41页 |
1、“性”的多重内涵 | 第38-39页 |
2、“性”即是“体”,为道德的超越根据 | 第39-40页 |
3、“性体”为“创造原则”“于穆不已” | 第40-41页 |
(四) 两层的存有论 | 第41-47页 |
1、本体界的存有论和现象界的存有论 | 第42-43页 |
2、无执的存有论 | 第43-44页 |
3、执的存有论 | 第44-46页 |
4、良知的“自我坎陷” | 第46-47页 |
五、道德的最终追求—圆善 | 第47-59页 |
(一) 德福一致的问题 | 第47-53页 |
1、至善问题的提出 | 第48-49页 |
2、康德对至善问题的解决 | 第49-50页 |
3、康德不能解决至善问题之故 | 第50-51页 |
4、康德哲学的扭转—德福一致在于无限智心 | 第51-53页 |
(二) 圆教成而圆善明 | 第53-58页 |
1、“教”的定义及其内涵 | 第53-54页 |
2、权教与圆教 | 第54-55页 |
3、佛道两家的圆教与圆善 | 第55-56页 |
4、儒家的圆教与圆善 | 第56-58页 |
(三) 真善美之圆成 | 第58-59页 |
六、牟宗三的道德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9-71页 |
(一) 道德以个体幸福为目的 | 第60-65页 |
1、道德为自律而非他律 | 第60-61页 |
2、道德需关注生命本身 | 第61-63页 |
3、道德具有内在的超越性 | 第63-64页 |
4、道德需要关注个体幸福 | 第64-65页 |
(二) 道德教育要引发纯正的道德行为 | 第65-69页 |
1、道德教育要重视心性本体的道德创造 | 第65-67页 |
2、道德教育要融合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 | 第67-68页 |
3、道德教育要重视道德实践,要“尽性” | 第68-69页 |
(三) 道德教育开启生命,安顿精神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