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正讹》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胡应麟与《四部正讹》 | 第15-26页 |
| 第一节 胡应麟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 第15-20页 |
| 一、胡应麟及其学术 | 第15-17页 |
| 二、时代背景 | 第17-20页 |
| 第二节 《四部正讹》的内容特征 | 第20-26页 |
| 一、《四部正讹》的产生 | 第20-23页 |
| 二、《四部正讹》的内容特征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四部正讹》的辨伪思想与方法 | 第26-59页 |
| 第一节 “求真”的辨伪思想 | 第26-34页 |
| 一、“求真”辨伪思想的内涵 | 第26-27页 |
| 二、“求真”辨伪思想实现之保障 | 第27-30页 |
| 三、“求真”辨伪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30-31页 |
| 四、“求真”辨伪思想实现的意义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伪书的类型与辨伪的方法 | 第34-59页 |
| 一、伪书的类型 | 第34-48页 |
| 二、辨伪方法 | 第48-59页 |
| 第三章 《四部正讹》的评价 | 第59-70页 |
| 第一节 辨伪学史上的里程碑 | 第59-64页 |
| 一、“辨伪学”成立的标志 | 第59-61页 |
| 二、《四部正讹》对后代辨伪学发展的影响 | 第61-64页 |
| 第二节 《四部正讹》的缺憾 | 第64-70页 |
| 一、辨伪成果的失误 | 第65-67页 |
| 二、伪书认定标准不一 | 第67-68页 |
| 三、著作体例不严谨 | 第68-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附录 《四部正讹》古籍辨伪成果 | 第71-78页 |
| 参考资料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