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改性沥青的研究进展 | 第14-39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基质沥青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 ·聚合物改性剂的种类和对改性沥青的影响 | 第16-29页 |
| ·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沥青 | 第18-22页 |
| ·橡胶类改性沥青 | 第22-24页 |
| ·丁苯橡胶改性沥青机理 | 第22-23页 |
| ·废橡胶粉改性沥青机理 | 第23-24页 |
| ·树脂类改性沥青 | 第24-28页 |
| ·聚乙烯改性沥青 | 第24-26页 |
| ·EVA 改性沥青 | 第26-28页 |
| ·复合聚合物改性沥青 | 第28-29页 |
| ·SBS/PE 改性沥青 | 第28页 |
| ·SBS/EVA 改性沥青 | 第28-29页 |
| ·加工工艺对改性沥青的影响 | 第29-36页 |
| ·熔融搅拌法 | 第29-30页 |
| ·胶乳熔融法 | 第30页 |
| ·乳液共混法 | 第30页 |
| ·塑炼混炼法 | 第30页 |
| ·母液(溶剂)熔融法 | 第30-31页 |
| ·熔融研磨法 | 第31-33页 |
| ·胶体磨 | 第31-32页 |
| ·高速剪切机 | 第32-33页 |
| ·母体熔融法 | 第33-36页 |
| ·开炼机和密炼机 | 第33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法 | 第33-35页 |
| ·母料的制备 | 第35-36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9页 |
| ·加工方法的比较 | 第37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法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 | 第37页 |
| ·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性能的研究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9-50页 |
| ·原料及其性质 | 第39-41页 |
| ·基质沥青 | 第39-40页 |
| ·改性剂 | 第40页 |
| ·热塑性弹性体类SBS | 第40页 |
| ·热塑性树脂类PE | 第40页 |
| ·稳定剂 | 第40-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1-43页 |
| ·高速剪切机法制备改性沥青 | 第41页 |
| ·双螺杆挤出机直接剪切 | 第41-42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母体法 | 第42页 |
| ·溶剂法 | 第42页 |
| ·SBS 改性沥青+稳定剂样品的制备 | 第42-43页 |
| ·LDPE、GMA-g-LDPE、MAH-g-LDPE 改性沥青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 ·试样的分析与表征 | 第43-50页 |
| ·针入度测定 | 第43-44页 |
| ·延度测定 | 第44页 |
| ·软化点测定 | 第44-45页 |
| ·离析试验 | 第45页 |
| ·荧光显微镜观测 | 第45-4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页 |
| ·改性沥青 DSR 分析 | 第46-49页 |
| ·改性沥青 BBR 分析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加工方法的比较及优化 | 第50-61页 |
| ·不同加工方法的对比 | 第50-54页 |
| ·改性沥青的制作方法 | 第50页 |
| ·不同加工工艺的比较 | 第50-52页 |
| ·几种改性沥青微观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 ·不同方法差异的分析 | 第53-54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法改性沥青稳定性的改善 | 第54-58页 |
| ·稳定剂加入量的考察 | 第54-57页 |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57-58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法改性沥青的工作原理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双螺杆挤出机法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 | 第61-78页 |
| ·改性剂用量的确定 | 第61-63页 |
| ·双螺杆挤出机法生产的 SBS 改性沥青性能分析 | 第63-70页 |
| ·线形 SBS 改性沥青 | 第63-66页 |
| ·星形 SBS 改性沥青 | 第66-70页 |
| ·高浓度母体法的研究 | 第70-77页 |
| ·不同母体含量的比较 | 第70-72页 |
| ·不同母体剪切次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 ·母体不同加工温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母体法的理论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性能研究 | 第78-110页 |
| ·SBS 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 第78-89页 |
| ·SBS 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 第78-82页 |
| ·高温性能 | 第79-80页 |
| ·低温性能 | 第80-81页 |
| ·25℃针入度 | 第81-82页 |
| ·SBS 改性沥青高温储存稳定性能 | 第82-83页 |
| ·微观结构 | 第83-84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4-89页 |
| ·基质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84-85页 |
| ·SBS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5-86页 |
| ·SBS 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86-89页 |
| ·LDPE 改性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 第89-108页 |
| ·GMA-g-LDPE 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 第91-92页 |
| ·MAH-g-LDPE 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 第92-93页 |
| ·GMA-g-LDPE 改性沥青和MAH-g-LDPE 改性沥青DSR 评价 | 第93-94页 |
| ·抗车辙因子G*/sinδ | 第94页 |
| ·相位角δ | 第94页 |
| ·原因分析 | 第94页 |
| ·GMA-g-LDPE 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 第94-95页 |
| ·MAH-g-LDPE 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 第95页 |
| ·改性沥青BBR 低温分析 | 第95-97页 |
| ·改性沥青的针入度指数PI | 第97-99页 |
| ·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 | 第99-100页 |
| ·微观结构 | 第100-101页 |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101-107页 |
| ·GMA-g-LDPE 改性沥青红外谱图分析 | 第101-104页 |
| ·MAH-g-LDPE 改性沥青红外谱图分析 | 第104-107页 |
| ·机理分析 | 第107-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结论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