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前言 | 第13-26页 |
| ·土壤微生物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沿动态 | 第14页 |
|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14-23页 |
|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5-22页 |
| ·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 ·立题背景、重点问题、新颖性以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重点解决的问题、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23-2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 ·研究区地形特征 | 第26页 |
| ·研究区气候和土壤特征 | 第26页 |
| ·研究区植被特征 | 第26-2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 ·研究样地设置 | 第28-29页 |
| ·野外样品的采集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地上植被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 ·土壤指标的测定及其方法 | 第30-33页 |
|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土壤诱导呼吸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土壤pH 值的测定 | 第31-33页 |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34-37页 |
| ·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 | 第37-40页 |
|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 第37-39页 |
| ·土壤微生物组成比例 | 第39-40页 |
| ·土壤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40-47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第40-41页 |
| ·土壤诱导呼吸 | 第41-43页 |
|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 第43-47页 |
| ·脲酶 | 第43-44页 |
| ·转化酶 | 第44-45页 |
| ·过氧化氢酶 | 第45-46页 |
| ·多酚氧化酶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相关性研究 | 第47-51页 |
| ·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7页 |
| ·土壤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 5. 土壤微生物分子多态性研究 | 第51-70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52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52页 |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52页 |
| ·主要的试剂及药品 | 第52页 |
| ·引物 | 第52-5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3-58页 |
|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 | 第53页 |
| ·DNA 的纯度和定量检测 | 第53页 |
| ·16SrDNA 目的基因(V6-V8 区)的扩增 | 第53-54页 |
| ·DGGE 电泳 | 第54页 |
| ·切胶和构建1651DNA 克隆 | 第54-57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54-55页 |
| ·纯化 PCR 产物的链接反应 | 第55-56页 |
| ·带有 PCR 质粒产物的转化实验 | 第56-57页 |
| ·检测转化产物的假阳性 | 第57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页 |
| ·核苷酸序列登录号 | 第57-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 ·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 ·16SrDNA 目的基因(V6-V8)的扩增 | 第58-59页 |
| ·DGGE 图像结果分析 | 第59-68页 |
| ·研究区样地土壤细菌 PCR-DGGE 图谱分析 | 第59-62页 |
| ·不同退化样地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62-63页 |
| ·部分条带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68页 |
| ·讨论 | 第68-70页 |
| 6. 研究区植物群落与地下土壤微生物关系的研究 | 第70-74页 |
| ·不同退化样地植物多样性 | 第70-71页 |
| ·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7. 主要的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附录 | 第89-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