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德法合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0-18页 |
(一) 德治概念 | 第10-13页 |
1. 德治的一般含义概说 | 第10页 |
2. 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治的含义界定 | 第10-12页 |
3. 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治的差异 | 第12-13页 |
(二) 法治概念 | 第13-17页 |
1. 法治的一般含义概说 | 第13-14页 |
2. 传统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含义界定 | 第14-16页 |
3. 传统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差异 | 第16-17页 |
(三) “德法合治”的一般含义 | 第17-18页 |
二、我国“德法合治”的传统解读 | 第18-24页 |
(一) 西周:“德法合治”思想的缘起 | 第18-19页 |
(二) 春秋:“德法合治”思想的提出 | 第19-21页 |
(三) 汉代:“德主刑辅”思想的形成 | 第21-22页 |
(四) 唐朝:“德法合治”思想的发扬 | 第22-23页 |
(五) 宋元明清:“德法合治”思想的定型 | 第23-24页 |
三、我国“德法合治”的现代疏解 | 第24-35页 |
(一) 探索: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同步 | 第24-27页 |
1. 毛泽东同志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 | 第25-26页 |
2. 毛泽东同志关于法制建设的思想 | 第26-27页 |
(二) 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 | 第27-30页 |
1. 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的思想 | 第27-28页 |
2. 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 | 第28-30页 |
(三) 完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 | 第30-32页 |
1. “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 | 第30-31页 |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提出 | 第31-32页 |
(四) 提升:新时期执政战略对“德法合治”的强化 | 第32-35页 |
1. 科学发展观蕴含了“德法合治” | 第32-33页 |
2.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德法合治” | 第33-34页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德法合治” | 第34-35页 |
四、我国“德法合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 第35-45页 |
(一) “德法合治”的理论依据 | 第36-42页 |
1. 道德和法律的逻辑同源性 | 第36-37页 |
2. 道德和法律的价值一致性 | 第37-41页 |
3. 道德和法律的差异互补性 | 第41-42页 |
(二) “德法合治”的现实基础 | 第42-45页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42-43页 |
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需要 | 第43-44页 |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44-45页 |
五、实践“德法合治”的现实路径 | 第45-56页 |
(一) 不断完善法律对德治的保障 | 第46-48页 |
1. 道德制度化的积极作用 | 第46-47页 |
2. 道德制度化的实现方式 | 第47页 |
3. 道德制度化的限度分析 | 第47-48页 |
(二) 努力实现道德对法治的指引 | 第48-53页 |
1. 立法的道德维度 | 第48-50页 |
2. 司法的道德保证 | 第50-51页 |
3. 守法的道德要求 | 第51-53页 |
(三) 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 第53-56页 |
1. 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基础 | 第53-54页 |
2. 以崇法信念和道德自律为目标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