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状态确定及施工阶段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悬索桥施工方法与索力优化的简要介绍 | 第10-11页 |
| ·计算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第11-13页 |
| ·悬索桥线形计算理论的发展 | 第11页 |
| ·悬索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 第11-13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原理 | 第15-37页 |
| ·简化的索体系平衡状态分析方法—节线法 | 第15-18页 |
| ·基本假定 | 第15-16页 |
| ·竖向平面内的分析 | 第16-17页 |
| ·水平平面内的分析 | 第17-18页 |
| ·抛物线线形计算理论 | 第18-20页 |
| ·分段悬链线线形计算理论 | 第20-29页 |
| ·悬链线索段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分析 | 第20-25页 |
| ·有集中外荷载的悬索分析 | 第25-27页 |
| ·主缆无应力长度的计算 | 第27页 |
| ·吊杆无应力长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 ·成桥主缆线形计算原理 | 第28-29页 |
| ·算例分析 | 第29-36页 |
| ·分段悬链线线形与内力数据 | 第29-35页 |
| ·三种线形算法主要数据比对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理论 | 第37-48页 |
| ·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37-43页 |
| ·主缆垂度效应 | 第37-38页 |
| ·结构大位移非线性效应 | 第38-42页 |
|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第42-43页 |
| ·几何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第43-47页 |
| ·增量法 | 第43-45页 |
| ·迭代法 | 第45-47页 |
| ·增量迭代法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阶段的计算 | 第48-68页 |
| ·桃花峪黄河大桥的设计简介 | 第48-54页 |
| ·总体布置 | 第48-49页 |
| ·技术标准 | 第49页 |
| ·索塔 | 第49-52页 |
| ·加劲梁 | 第52-53页 |
| ·缆索系统 | 第53-54页 |
| ·材料特性 | 第54-55页 |
| ·荷载情况 | 第55-56页 |
| ·一期恒载 | 第55-56页 |
| ·二期恒载 | 第56页 |
| ·桃花峪黄河大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 ·主梁的模拟 | 第56-57页 |
| ·主塔的模拟 | 第57页 |
| ·主缆的模拟 | 第57-58页 |
| ·吊索的模拟 | 第58页 |
| ·主索鞍的模拟 | 第58-59页 |
| ·散索鞍(套)的模拟 | 第59页 |
| ·成桥状态的确定方法 | 第59-60页 |
| ·本桥成桥状态整体计算的有限元模型 | 第60页 |
| ·桃花峪大桥成桥状态下几何形状和内力的确定 | 第60-67页 |
| ·几何形状结果 | 第60-63页 |
| ·内力结果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阶段分析 | 第68-81页 |
| ·施工阶段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 ·吊索张拉方案的探索 | 第69-70页 |
| ·吊索张拉方案确定的原则 | 第69页 |
| ·吊杆力张拉调整过程的控制原则 | 第69页 |
| ·吊杆力张拉阶段的测试内容、方法与工况 | 第69-70页 |
| ·桃花峪大桥吊索张拉方案 | 第70-80页 |
| ·桃花峪大桥施工方案 | 第70-73页 |
| ·吊索张拉方案一(推荐方案) | 第73-79页 |
| ·施工过程仿真采用的施工流程 | 第73-74页 |
| ·施工过程中的主要计算模型 | 第74页 |
| ·施工过程分析结果 | 第74-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吊索张拉方案二 | 第79-80页 |
| ·两种吊索张拉方案的比较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录 A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