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离子印迹固相萃取在线原子光谱分析及光谱分析新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部分 痕量金属元素光谱分析中固相萃取技术的研究第16-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3页
   ·引言第16-17页
   ·固相萃取技术原理第17页
   ·对金属离子的固相萃取原理第17-18页
   ·固相萃取剂及其富集金属离子的应用第18-34页
     ·以无机物为载体的固相吸附剂第18-20页
     ·以有机物为载体的固相吸附剂第20-22页
     ·纳米尺寸固相萃取材料第22-23页
     ·微生物型固相萃取材料第23-24页
     ·离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第24-34页
   ·展望第34-35页
   ·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第二章 钕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选择性吸附研究第43-55页
   ·引言第43-44页
   ·实验部分第44-46页
     ·试剂与仪器第44页
     ·钕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第44-45页
     ·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第45页
     ·钕离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研究第45页
     ·样品制备第45-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产物的表征第46-49页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9-51页
     ·吸附性质第51页
     ·吸附选择性第51-52页
     ·分析精密度与检出限第52页
     ·方法的准确度与应用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第三章 铒离子印迹硅胶吸附剂的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55-66页
   ·引言第55-56页
   ·实验部分第56-59页
     ·试剂与仪器第56页
     ·铒离子印迹硅胶的合成第56-57页
     ·静态吸附实验第57页
     ·Er-IISG的选择性研究第57-58页
     ·Er-IISG的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58-59页
     ·样品制备第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第59-60页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60页
     ·静态吸附的评价第60-62页
     ·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62-63页
     ·分析的精密度与检出限第63-64页
     ·方法的准确度与应用第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四章 铜离子印迹硅胶吸附剂的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66-78页
   ·引言第66-67页
   ·实验部分第67-70页
     ·试剂与仪器第67页
     ·铜离子印迹硅胶的合成第67-68页
     ·静态吸附实验第68页
     ·Cu-IISG的选择性研究第68页
     ·Cu-IISG的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68-69页
     ·样品制备第69-70页
   ·结果与讨论第70-76页
     ·产物的表征第70-72页
     ·静态吸附的评价第72-74页
     ·在线选择性固相萃取第74-75页
     ·分析的精密度与检出限第75页
     ·方法的准确度与应用第75-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第二部分 光谱分析新方法的探索研究第78-113页
 第五章 原子荧光与光声光谱的研究进展第78-91页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研究进展第78-83页
     ·原子荧光光谱的特点第78-79页
     ·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进展第79-83页
   ·光声光谱法的研究进展第83-87页
     ·光声光谱的特点第83-84页
     ·稀土固态配合物的光声光谱研究第84-87页
   ·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六章 同步辐射原子荧光光谱研究第91-102页
   ·引言第91-92页
   ·实验部分第92-94页
     ·实验仪器第92-93页
     ·实验参数第93-94页
     ·样品及制备第94页
   ·结果与讨论第94-99页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94-96页
     ·SR-AFS的激发光谱第96-97页
     ·激发电位与跃迁过程第97-98页
     ·最强峰产生机理第98-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七章 取代基位置对Eu(Ⅲ)三元配合物能量传递影响的光声光谱研究第102-113页
   ·引言第102-103页
   ·实验部分第103页
     ·样品制备第103页
     ·实验仪器第103页
   ·结果与讨论第103-110页
     ·各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第103-104页
     ·各配合物的光声光谱第104-106页
     ·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第106页
     ·各配合物的光声位相第106-108页
     ·稀土配合物的弛豫过程第108页
     ·各配合物分子内能量传递模型第108-110页
     ·硝基取代基对能量传递和弛豫过程的影响第110页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填石英微米晶粒电泳微柱的制备及其电泳分离
下一篇:离子键超分子线性聚合物、星形杂臂共聚物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