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拟青霉属的建立及发展 | 第11-13页 |
·拟青霉属的建立 | 第11页 |
·拟青霉属的分类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拟青霉属的属征演化 | 第12-13页 |
·分子生物学在拟青霉属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与发展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在拟青霉属的应用 | 第14页 |
·细脚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斜链拟青霉和环链拟青霉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细脚拟青霉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玫烟色拟青霉的研究状况 | 第15页 |
·斜链拟青霉的研究状况 | 第15页 |
·环链拟青霉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脉冲电泳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 | 第16-19页 |
·脉冲电泳技术的出现 | 第16页 |
·脉冲电泳技术的原理 | 第16页 |
·脉冲电泳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 第16-17页 |
·脉冲电泳技术中现存的问题 | 第17页 |
·脉冲电泳技术在真菌方面的应用 | 第17-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材料 | 第21-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主要实验药品及来源 | 第21页 |
·主要的培养基 | 第21-22页 |
·主要缓冲液 | 第22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配置 | 第22-23页 |
·琼脂糖 | 第23页 |
·主要酶类 | 第23页 |
·电泳 Marker | 第23页 |
·主要试验用具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菌株筛选 | 第24-25页 |
·菌株培养 | 第25页 |
·菌丝收集 | 第25页 |
·原生质体悬浮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染色体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CHEF 凝胶电泳及结果观察 | 第26页 |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主要的实验思路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55页 |
·细脚拟青霉的研究结果 | 第28-34页 |
·Pt97 的菌落形态、酶解条件、原生质体、脉冲电泳结果 | 第28-31页 |
·Pt208 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冲电泳结果 | 第31-34页 |
·玫烟色拟青霉的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Pfu66 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冲电泳的结果 | 第34-39页 |
·菌株Pfu116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冲电泳结果 | 第39-42页 |
·斜链拟青霉的研究结果 | 第42-48页 |
·菌株 Pcab75 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冲电泳结果及核型 大小 | 第42-45页 |
·菌株 Pcab53 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冲电泳结果 | 第45-48页 |
·环链拟青霉(Pc674)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原生质体以及脉 冲电泳结果 | 第48-51页 |
·拟青霉属内 4 菌种内与种间的核型比较与分析 | 第51-55页 |
·种内分析 | 第53-54页 |
·种间分析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9页 |
·影响制备原生质体的因素 | 第55页 |
·影响电泳分离结果的因素 | 第55-56页 |
·种内菌株间核型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56-57页 |
·脉冲电泳技术的不足之处 | 第57页 |
·研究虫生真菌核型的的意义 | 第57-59页 |
6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在读期间投稿和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