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肾、膀胱系病证论文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诊断及其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目录第7-12页
表格目录第12-13页
图形目录第13-14页
主要专业词汇中英文缩写对照第14-16页
前言第16-27页
 1.老龄肾阳虚证发生率高,涵盖各类疾病第16-17页
 2.挖掘传统证候表现,提高肾阳虚证候诊断水平第17页
 3.引入分子流行病学观,研究肾阳虚证候标准第17-19页
   ·流行病学观对肾阳虚证候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探索传统证候与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方法第19页
 4.从基因组学入手,揭示肾阳虚证的分子内涵第19-20页
 5.肾阳虚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0-26页
   ·传统肾阳虚证候研究现状第21-22页
   ·肾阳虚证候实质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肾阳虚证与内分泌功能第22-23页
     ·肾阳虚证与免疫功能第23-24页
     ·肾阳虚证与能量代谢第24页
     ·肾阳虚证与蛋白组学第24-25页
   ·肾阳虚证的基因研究进展第25-26页
 6.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26-27页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证候特征第26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辨证因子和诊断标准第26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第26-27页
正文第27-106页
 第一部分 肾阳虚证候的理论发展研究第27-64页
  1.肾阳虚证诠释第27-28页
   ·肾阳虚证的概念第27页
   ·肾阳虚证的名称考证第27-28页
  2.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的时代特征第28-39页
   ·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第28-29页
   ·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第29-30页
   ·唐宋时期——方证论述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第30-31页
   ·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第31-32页
   ·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第32-33页
   ·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第33-34页
   ·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第34-35页
     ·现代肾阳虚证候研究总结第35-39页
     ·全国统编教材第35-36页
       ·中医诊断学教材第35-36页
       ·临床各科教材第36页
     ·科研诊断标准第36-39页
       ·肾阳虚证科研参考诊断标准第36-38页
       ·证候诊断专业书籍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第38页
       ·国家、行业颁布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第38-39页
  3.结果第39-52页
   ·肾阳虚证候历代文献记载的症状总结第39-41页
   ·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归纳第41-42页
     ·肾阳虚证科研诊断参考指标第41页
     ·肾阳虚证临床常用诊断参考指标第41页
     ·肾阳虚证疑难杂证诊断参考指标第41-42页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研究第42-52页
     ·温煦失职证第42-43页
     ·腰府失养证第43页
     ·髓海空虚证第43-44页
     ·生殖减退证第44-45页
     ·水气泛滥证第45-46页
     ·火不暖土证第46页
     ·水泉不止证第46-47页
     ·阳虚失纳证第47-48页
     ·阳浮于上证(戴阳)第48页
     ·格阳于外证(格阳)第48-49页
     ·冲气上逆证(奔豚气)第49-50页
     ·冲任不调证第50-52页
       ·冲任失调证第50-51页
       ·胞宫虚寒证第51页
       ·寒凝血瘀证第51-52页
  4.讨论第52-63页
   ·肾阳虚证候理论历史发展特征第52-55页
     ·适应时代的坚实而丰富的理论积淀第52-53页
     ·由原则到临床、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轨迹第53-54页
     ·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第54-55页
   ·相关学派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贡献第55-58页
     ·温补学派的贡献第55-56页
       ·重视命门加深对肾阳虚证候理论的认识第55页
       ·阐明肾阳虚衰对脏腑虚损病证的影响。第55-56页
       ·丰富了肾阳虚证候的鉴别诊断。第56页
     ·火神派的贡献第56-58页
       ·突出阳虚证的辨识第57页
       ·强调阴证三候对辨识肾阳虚证的作用第57页
       ·阐明假热证对肾阳虚证的鉴别意义第57-58页
   ·肾阳虚证候理论的主要局限第58-59页
     ·尊古尚古观念影响肾阳虚证候理论的发展第58页
     ·主观色彩浓重导致规范性较弱第58页
     ·证候表现认识不够均衡第58-59页
   ·关于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比较第59页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设想第59-63页
     ·肾阳虚证细化分型的依据第60-62页
       ·脏腑辨证有层次之分第60页
       ·肾阳虚证候有多重内涵第60-62页
     ·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实施和意义第62-63页
  5.结论第63-64页
   ·归纳总结了医籍文献肾阳虚证候的临床表现第63页
   ·提出不同层次的三种肾阳虚证候诊断参考标准。第63页
   ·提出肾阳虚证候细化分型的设想第63-64页
 第二部分 老龄肾阳虚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因子研究第64-82页
  1.研究方法第64-68页
   ·建立肾阳虚证候辨证因子专家评定系统。第64页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筛选第64-68页
     ·证候普查第64-66页
     ·病例纳入(国家标准)第66-68页
   ·调查分析第68页
  2.结果第68-75页
   ·专家设定的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23个专家资料分析)第68-70页
     ·辨证因子权重排序第68-70页
     ·专家意见第70页
   ·流行病调查结果第70-75页
     ·老龄人群肾阳虚与非肾阳虚证的35个辨证因子比较第70-72页
     ·专家排序前10位辨证因子比较第72页
     ·专家排序后10位辨证因子比较第72-74页
     ·性及生殖类辨证因子比较第74页
     ·水液代谢异常辨证因子比较第74页
     ·大便异常辨证因子比较第74-75页
     ·舌象脉象辨证因子比较第75页
  3.结论第75-78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特征因子第75-76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常见因子第76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排除因子第76-77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的参考因子第77页
   ·老龄肾阳虚辨证因子与诊断标准的确立第77-78页
  4.讨论第78-82页
   ·老龄肾阳虚证候研究第78-79页
     ·老龄人群性及性功能问题第78页
     ·大小便失禁问题第78-79页
     ·舌象问题第79页
     ·国家标准问题第79页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客观化研究第79-82页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利弊第79-80页
     ·各家学说对肾阳虚证标准化、客观化的影响第80页
     ·深入开展细化分型对证候标准化有重要意义第80-81页
     ·肾阳虚证候标准化、规范化方法学探讨第81-82页
 第三部分 基因研究第82-9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2-85页
   ·标本的采集与分离白细胞第82页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82页
     ·实验步骤第82页
   ·RNA的提取第82-85页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83页
     ·实验步骤第83-85页
       ·物品器械的去RNA酶处理第83页
       ·总RNA的提取第83页
       ·总RNA的纯化第83-84页
       ·RNA样品质量检测第84-85页
       ·基因芯片实验第85页
       ·芯片数据分析第85页
  2 结果第85-96页
   ·肾阳虚证病例筛选结果第86页
   ·基因芯片实验结果第86-96页
     ·基因芯片的杂交第87页
     ·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第87-89页
     ·芯片数据聚类结果第89-91页
     ·差异表达基因GO分子功能注释第91-93页
     ·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第93-96页
  3 讨论第96-98页
   ·老龄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探讨第96页
   ·聚类结果分析第96-97页
   ·差异表达基因GO的注释分类分析第97页
   ·差异表达基因分子通路分析第97-98页
  4.结论第98-99页
 结论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肾阳虚证候理论发展综述第106-134页
 1.秦汉时期——肾阳虚证理论基础的奠基第106-108页
 2.晋隋时期——肾阳虚证候开始分类描述第108-110页
 3.唐宋时期——方证推动肾阳虚证候的发展第110-112页
 4.金元时代——肾阳虚证候理论取得重要发展第112-114页
 5.明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系统的形成第114-119页
 6.清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理论逐渐成熟第119-124页
 7.近代时期——肾阳虚证候的扩展和补充第124-134页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第134-141页
附件1:中医证候普查表第141-142页
附件2: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手册第142-146页
附件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46-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灯盏细辛提取物对高压状态下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基因调控研究
下一篇:附子大黄不同配伍层次对阳虚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