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2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第13-23页 |
·第三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第三产业的界定 | 第13页 |
·第三产业的分类与特征 | 第13-14页 |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我国主要经济区域的划分 | 第15页 |
·区域差距的概念和种类 | 第15-16页 |
·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政府与区域第三产业发展 | 第20-23页 |
·政府调控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政府调控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21页 |
·政府调控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 | 第23-24页 |
·第三产业总量指标 | 第23页 |
·第三产业比重指标 | 第23-24页 |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 | 第24页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 | 第24页 |
·第三产业密度 | 第24页 |
·三大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第三产业总量指标的比较 | 第24-25页 |
·第三产业比重指标的比较 | 第25-26页 |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 | 第26-27页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比较 | 第27-28页 |
·第三产业密度指标比较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0-40页 |
·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0页 |
·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 第30页 |
·城市化水平 | 第30-31页 |
·消费水平的影响 | 第31页 |
·外部经济的影响 | 第31-32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32页 |
·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2-40页 |
·模型的设定与数据的选取 | 第32-34页 |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第五章 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0-52页 |
·规范转移支付,加大对中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40-42页 |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简化转移支付种类 | 第40-41页 |
·完善专项转移支付 | 第41页 |
·采用因素分析法,科学设定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公式 | 第41-42页 |
·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完善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 第42页 |
·降低第三产业税负 | 第42-45页 |
·改革营业税 | 第43页 |
·改革增值税 | 第43-44页 |
·制定合理有效的第三产业税收优惠体系 | 第44-45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 第45页 |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 第45-46页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第46-47页 |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 第46页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第46-47页 |
·加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 | 第47-48页 |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以提高对外开放度 | 第47页 |
·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 第47-48页 |
·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对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 | 第48-49页 |
·逐步拆除城乡壁垒,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 第48-49页 |
·加大对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 | 第49页 |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鼓励地方制定发展第三产业的地方性财税政策 | 第49-52页 |
·赋予地方必要的税收立法权 | 第49-50页 |
·确立地方的主体税种 | 第50-51页 |
·在保证地方财力的基础上,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第三产业的地方性财税政策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