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药立法比较分析与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我国古代及民国中医药立法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中医药立法概述 | 第13-17页 |
一、晋代以前中医药的立法 | 第13-14页 |
二、晋唐时期中医药立法 | 第14-15页 |
三、宋元时期中医药立法 | 第15-16页 |
四、明清时期中医药立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医药立法概述 | 第17-19页 |
一、中医师资格认定 | 第17-18页 |
二、中医执业管理 | 第18页 |
三、中医师的法律义务 | 第18-19页 |
四、法律责任 | 第19页 |
第三节 对当前我国中医药立法的启示 | 第19-21页 |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医药管理体制 | 第19页 |
二、健全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的机制 | 第19-20页 |
三、改革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 | 第20页 |
四、建立多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中(传统)医药立法概述 | 第21-39页 |
第一节 相关国家和地区中(传统)医药立法概述 | 第21-35页 |
一、美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1-24页 |
二、加拿大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4-25页 |
三、法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5-27页 |
四、德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7-28页 |
五、澳大利亚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8-29页 |
六、日本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29-30页 |
七、韩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30-31页 |
八、新加坡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31-33页 |
九、印度尼西亚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33-34页 |
十、泰国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34-35页 |
十一、香港对中医药的立法与管理 | 第35页 |
第二节 相关国家中(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中医药立法的启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立法概述 | 第39-53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立法概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中医药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第三节 中医药立法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分析 | 第43-53页 |
一、中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二、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三、中医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四、中医药管理体制问题 | 第48页 |
五、中药问题 | 第48-53页 |
第四章 我国《中医药法》的构建 | 第53-59页 |
第一节 中医药立法原则 | 第53-54页 |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第53页 |
二、中医与中药协调发展原则 | 第53页 |
三、中西医结合原则 | 第53页 |
四、保护扶持与规范管理并举性原则 | 第53页 |
五、交叉互补性原则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医药法》的构建 | 第54-59页 |
一、基本方针 | 第54页 |
二、基本原则 | 第54页 |
三、基本制度 | 第54页 |
四、政府职责 | 第54页 |
五、管理体制 | 第54-55页 |
六、中医医疗机构 | 第55页 |
七、民间医生 | 第55页 |
八、中医药人才培养 | 第55-56页 |
九、中药新药管理 | 第56页 |
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 第56-57页 |
十一、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 | 第57页 |
十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 第57-58页 |
十三、中医坐堂医 | 第58页 |
十四、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及人员的准入和管理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